古诗词鉴赏课题的技术路线 有什么关于快乐的古诗词(11)
舞蹈语言的革新成为时代风气 。从《丝路花雨》中的"S"型体态以及《文成公主》中藏族舞蹈与汉族戏曲舞蹈风格的结合起 , 就已经开了新一类动作风气之先 。《刑场上的婚礼》、《黄河》等作品融合了多种民间舞素材 , 不再做纯粹风格化动作的展览 , 而是以舞蹈形象的创造为艺术的最高任务 。
由蒋华喧编导的《在希望的田野上》 , 将多种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动作切分、打碎、割裂 , 然后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而自由地组合起来 , 完成"希望"之"田野"的形象 。这一70年代末出现的作品 , 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 。简单地说 , 焦点就是传统舞蹈语言的风格性是否可以被打破 , 原有的语言体系是否可以被"解构"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上述作品的艺术实践 , 向人们证实了舞蹈语言可以而且完全应该根据编导的需要而被分解使用 。
但是 , "解构"尚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目的 。舞蹈语言终究是支撑作品的主干 。打碎了旧有的艺术表现方式 , 最终目的还在于创造新的 。一些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富有成效 。
《割不断的琴弦》是根据"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披露出来的女英雄张志新的事迹创作而成 。作品虽然立意塑造反"四人帮"的英雄 , 但却没有简单地、肤浅地照搬生活实际 , 而是从烈士女儿的深切思念入手 , 让作品的结构环绕人的幻觉心理展开 , 描述了烈士惨遭毒打、被割断喉管而仍坚信真理、英勇不屈的侠胆人格 。为了符合人物的心理实际 , 舞蹈从戏曲、武术、体操等艺术边缘形态中借鉴了许多动作方法 , 并大胆地吸取了西方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段 , 运用了一些地面动作 , 翻滚、抖动、伸展、蜷缩……作品一经演出 , 反响极为热烈 , 但对作品敢于突破传统创作模式并借用西方现代舞蹈的地面动作则褒贬不一 。
《再见吧妈妈》把西方意识流手法第一次运用到小型舞蹈作品中 ,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其中根据特定人物性格而创建的舞蹈语言 , 如儿子对妈妈的"耳语" , 既有生活 , 又有舞蹈美感 。
独舞《残春》也是这一语言建构的带有突破性的作品 。
《残春》在一声沉重的锣响里拉开大幕 。从黑暗的深处 , 高踏步走来一个男子 。当远处传来回想青春的歌唱时 , 他一下子扑倒在地 , 青春永远流失而去的痛苦和难以自制的遗憾 , 猛地翻滚在心间 。他伸出自己的手 , 像是要抓住飞走的时光 , 但是 , 青春永不回头……
《残春》的舞蹈语言已经不再是原有风格化的体系 , 它在保持某种精神联系的同时 , 大胆地重新组合了那些动作 。
《残春》是如此地动人 , 是如此地光彩 , 它深深触动了每一颗经历沧桑的心 。它的演出 , 不仅使朝鲜族的人们落泪 , 还使得许多普通观众爱上了舞蹈 。因为它讲述的绝不只仅仅是鲜族人的情感故事 , 它更引起了众多人心灵的震撼 。从此 , 人们明白 , 一个短小的舞蹈作品 , 是可以有巨大感染力的 , 舞蹈动作的民族风格是可以加以大胆变革的 。
50年代里就参与创作《鱼美人》的房进激 , 和他的同样富有创造灵感的夫人黄少淑 , 在《小溪、江河、大海》里运用中国古典舞中最动人的韵律 , 在水与人的交替形象里 , 追寻到了最妙的意境 。
范东凯、张建民创作的大型群舞《长城》 , 同样运用古典舞的身韵动律 , 却将圆、拧、倾、闪、转、冲、靠等一系列动律打破重组 , 在多重的空间里 , 把长城的建筑和中国历史的铸造结合在数层形象中 , 凝重而古朴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另一个大型群舞《黄河》 。张羽军和张建民的合作 , 令参加表演的演员们激动 , 因为 , 舞蹈动作的冲击力 , 在作品中终于化作了民族感情的冲荡之力 , 化作了民族人物的内心呼喊 。
20世纪的最后20年 , 随着舞蹈艺术在社会上独立地位的加强以及各种体制的大改革 , 舞蹈机构也处于改组和变动状态 。中国舞协的领导作用几沉几起 , 各地方舞蹈协会的独立性大大加强 。北京舞蹈学院建成了整个亚太地区最大的舞蹈教学建筑群体 , 而以著名舞蹈家名义开办的各类舞蹈学校如雨后春笋 , 反映出经济起飞后社会对于舞蹈演艺人才的巨大需求 , 也预示着舞蹈事业在未来的进一步繁荣 。
- 备课要: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实处着力
-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读后感摘抄
- 学会自愈,是生命的必修课
-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100字
-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二)
- 小说课(增订版)读后感摘抄
- 《一学就会的爆款写作课》读后感精选
- 书籍|一生必读的10本书,学生必读名著书籍课外书目盘点
- 爸爸的文学课读后感锦集
- 《富爸爸穷爸爸本版随书附赠价值198元的“小白财商在线课程”》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