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课题的技术路线 有什么关于快乐的古诗词( 十 )


应当指出 , 舞蹈艺象的三个层次的美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 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 。在舞蹈艺象的层次构成中 , 任何一个艺象都必须具有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这两个层次 。意蕴 , 不是每个艺象都有 。有 , 也不是每个欣赏者都能体悟到 。能体悟到的 , 也有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别 。有的舞蹈艺象 , 或者有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 , 或者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 或者有发人深思的艺术意蕴 。但是 , 真正优秀的舞蹈艺象 , 必须是用生动传神的舞蹈语言、塑造出内蕴着隽永深邃意蕴的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的结构有序、有机融合成的一个完美整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 , 这样的舞蹈艺象才能传世不朽 。
舞蹈艺象不仅讲究动作、结构安排的对称、均衡 , 而且注重场面的丰富变化与和谐统一 。还要借助服饰、道具、灯光和象征性的舞美设计 , 特别是音乐的烘托和渲染 , 形成多层次的美感效应 , 产生震撼人心的巨大感染力 , 综合体现多方面的舞蹈美 。
欣赏者通过对多方面舞蹈美的反复品味 , 会不断积累审美经验 , 增强对舞蹈美的欣赏能力 。对舞蹈艺象传达美的方式和技巧认识得愈深 , 理解力愈强 , 就愈能接受美的信息并不断强化审美感受 , 深化自美体验 , 内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 进而升华成对美好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 , 逐渐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 开朗、大方、文明、健康的操行仪态 , 健康、健美的体魄和自由、和谐、完整的人格 。
开放时代的舞蹈多样化
1.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 成为80年代的主流首先 , 舞蹈创作题材多样化了 。附属于极左政治的单一创作模式被摈弃之后 , 舞蹈编导们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艺术视野 , 舞蹈题讨 , 促进了舞蹈观念的更新 。在此基础上 , 舞蹈编导的主体创作意识前所未有地得到伸张和强化 。舞蹈被简单地作为宣传路线政策的做法得到纠正 , 追求艺术表现力和深入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得到弘扬 。
2.传统舞蹈语言的解构与新舞蹈语言的建构由于中国是个舞蹈传统非常深厚的国家 , 因此 , 当新时代需要新的舞蹈语言体系时 , 怎样改造原有的语言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 。一方面 , 浓郁的风格性舞蹈语言给作品带来绚丽的色彩和很强的异域风情 , 仍旧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精华所在 。另一方面 , 鲜明的舞蹈人物个性也很容易消失在强大的风格魅力之中 。所以 , 20世纪晚期中国舞蹈转变之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 , 就是民族舞蹈创作的编导们已经把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其他类的象征性形象的塑造当作头等大事 。首当其冲的变化 , 自然发生在舞蹈语言的领地里 。
超越简单的舞蹈动作的模仿或是风格性的展览 , 让舞蹈结合起心灵的真实呼唤 , 这就是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最重要的大趋势 。
传统舞蹈语言的变革 , 是从1980年开始的 。
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开始时 , 由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创作、刘文刚表演的男子独舞《海浪》 , 在比赛中只得了创作三等奖 。但是 , 这个作品在十五年里常演不衰 , 不但成为各个舞蹈团体的保留节目 , 而且还被作为"中国舞桃李杯比赛"的法定剧目 。
该作品以演员表演动作的双重性、作品形象的双重性而著名 。开始时演员的臂膀模仿海燕的翅膀 , 像是低掠过大海的浪峰 。俄倾 , 同一臂膀的海燕形象又在模仿翻卷的、滚动的、柔软的浪花 。"海燕"的双臂一忽儿柔若春柳 , 一忽儿又棱角分明;"海浪"的身躯时而冲天而起 , 时而落地有声 。他把蒙族民间舞蹈的手臂动作加以改造和变化 , 创造出海燕动作的独特形态 。特别是动作中的"闪势" , 扑簌迷离 , 奥妙无穷 。贾作光还借鉴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手法 , 将海燕与海浪交替地展现在舞台上 , 他在作品里创造性地采用了"连续前桥软翻"、"头肩着地后抢脸"等技巧动作 , 把高难度技巧和舞蹈形象的深刻内涵有机地化在了一起 。在《海浪》里 , 人们已经看不到归属性很强的舞蹈动作了 , 即已经看不到属于特定民族或是特定舞种的动作了 。人们能够感受到的 , 就是新的舞蹈语汇所特有的新鲜感和冲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