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去哪儿|携程专车怎么申请( 三 )


去哪儿一名离职高管向《中国企业家》透露,李彦宏与庄辰超的个人关系亦十分紧张 。2015年,去哪儿又在前三季度亏掉了22.5亿 。同时,百度需要向战况同样焦灼的百度糯米等O2O战场输血,李彦宏终于对庄辰超失去了耐心 。
令人不解的是,在整桩收购案中,去哪儿面临的局面,并不那么难以预测:携程实力雄厚,梁建章态度坚决,百度信心不足,危墙之下,庄辰超为何仍然与百度交恶?
去哪儿知情人士认为,这与庄辰超个人的性格有关,可以说,去哪儿一路走来的成与败,都与庄辰超的一腔孤勇不无关系,“CC做事并不完全是职业经理人的财务逻辑 。他用创始人的热情感染大家,也会随时改变战略布局 。去哪儿虽然上市了,但不是一家成熟的大公司,还是一家创业公司 。”
整合之殇
被迫接受了合并的命运,去哪儿的高管与员工们陷入了一段迷茫期 。为了纾解大家的情绪,2015年11月1日万圣节,高管们扮成僵尸、骷髅、鬼怪,奔跑在各个楼层,给员工发糖,振奋大家的士气 。
与携程签署协议时,庄辰超尽可能多地保护了中小股东与员工的利益 。携程给予了去哪儿超过50%的股票溢价,许多高管“短时间内发了个小财” 。接下来是否继续留在公司,大家要做出选择 。
庄辰超自然不可能为携程打工 。
2016年1月,庄辰超与去哪儿CFO赵轶璐、执行副总裁杨威等人先后辞职 。离职前,多数高管签署了五年竞业协议,不得从事旅游相关行业 。2018年,庄辰超创立了便利蜂,杨威则做起了保险公司十一贝,两家公司都吸纳了一部分前去哪儿员工加入 。
更多的人选择留在去哪儿观望 。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除了确定保留去哪儿的独立品牌,携程并未向去哪儿下达更多指令 。
梁建章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谈到,当时携程主要有两点目标:第一,将分散的供应链、背后的服务体系、采购体系整合起来;第二,坚持去哪儿品牌的独立性 。
做出这样的决策,携程也有希望更多员工平稳留任的意图 。双方曾白刃相见,但对去哪儿人的执行力与激情,携程一直相当尊重 。
“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收购,除了品牌,还能剩下什么呢?也就是团队 。没有了人,一切就失去了意义 。”刘连春强调 。
不过,由于去哪儿、携程体量都过于庞大,合并前又是敌对状态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携程对去哪儿的尊重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起了反作用 。
首先,战略的缓冲期让许多去哪儿人感到失去了目标 。
“去哪儿一直是高速的作战文化 。一夜之间,两家说不能再打了,但战斗惯性还在 。如果整合后说:你们调转船头去打美团吧,可能大家的身份转换会更快地完成 。”勾志鹏分析 。
另外,整合版本在双方的犹豫不决之中,也出现了多次调整:去哪儿负责低星业务,携程负责高星业务;去哪儿与携程各自负责不同区域业务;某些业务携程统一来做,去哪儿不要做了——几个版本的战略以月为单位,不断迭代 。
在磨合的过程中,去哪儿团队人心浮动,从“你想让我做什么?”到质疑“我还能做什么?”员工开始出现了一种“受害者心态”,认为携程想用迂回的方式干掉去哪儿团队,人员流失也开始出现
进入到核心的供应链与业务整合时,矛盾更加集中地爆发了 。
供应链整合主要是指酒店的整合 。
“去哪儿、携程的机票业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 。携程是代理人文化,去哪儿则是搜索引擎 。”去哪儿网副总裁兰翔对《中国企业家》说 。
去哪儿的机票团队只有几十个销售,服务于几十家航司、几百家代理商,与携程重合度不高,双方也没有委派高管介入对方的团队,整合很快就顺利完成了 。但酒店的情况则要复杂百倍 。
双方酒店业务大致相同,各自统领着几千人的团队 。与携程相比,去哪儿的酒店业务体量较小,又难以独立与美团竞争 。在合并之初,去哪儿人就认为,酒店团队不可能被全部保留 。
去哪儿离职员工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彼时,双方的信任程度很低 。不仅去哪儿人担心被携程的人干掉;携程的团队也因忌惮去哪儿员工的战斗力,有被对方取代的担忧 。
“双方非常提防,数据很长时间互不打通,彼此隐瞒收入,甚至销售相互拆台 。最后大家的关注点不是打败美团,而是把彼此打败 。”上述去哪儿离职员工表示 。
其次,合并后大家还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这也使得两家公司理解问题的方向经常南辕北辙 。
作为一家典型的北京互联网公司,去哪儿讲求拼搏、狼性,更喜欢做创新、变革性的东西,以改变世界为己任;推崇通过投入占领市场、扩大规模,不计得失,没有固化的商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