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70年变化诗词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对联及诗词( 七 )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 。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 。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 。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 。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 。(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 。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 。”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n甚]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 。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 。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 。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 。龙即大蛇,蛇即小龙 。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 。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
考古发现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 。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 。“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 。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 。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 。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
1970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蚌塑龙虎,考古和碳-14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 。据学者李学勤、冯时等考证,45号墓发现的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联系 。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红褐色石块堆砌的“龙形堆塑” 。该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 。“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 。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
(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 。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 。)
起源新说
“大旱之望云霓”,中国人对此深有体会,“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国人列为四大喜事之一 。风雨来临,往往先自传来“轰轰隆隆”的隐隐雷鸣之声 。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指望雨水的中华先民们,站在播种着全年希望的农田里,守着萎蔫欲枯的禾苗,百无一计,当突然听到北方天际传来隆隆雷声,再看到浓云之中金蛇乱舞,知道甘霖即将到来,一定刻骨铭心,对隆隆之声无限崇敬 。
毫无疑问,中国先民们会因此抽象出一个有形(闪电)有声(隆隆)的概念,并用拟声法将之命名为“隆”,年复一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声送来甘霖 。文字出现以后,先民们又创造出一个“龙”字专门表示这个概念,并读作“隆” 。
不仅是传说
龙的起源中还有一种解释,许多人认为龙的起源应该不仅仅是先民的臆造,而是有其深刻的文化传承,是先民对生活在地球上某几种强大生物的综合,一些人认为十二生肖中的生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不会只有龙一种是杜撰的 。可能先民记忆中的龙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龙并不完全相同,但显然中间有着一定的传承性 。小说《龙境秘踪》的作者就坚持这种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