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看中文难学是不是难学在古诗词成语语法字还是很简单的( 二 )



惊讶之余,不免向这位天才请教 。他说:“这没有什么,我只是用一笔把三又四分之十三这个数字写出来而已 。”

“吻”字新义

美国青年比利学习中文 。当学到“吻”这个字时,比利提出了疑问:“吻字会意就是‘勿’,‘口’,不动口如何接吻?”

有人想了想,笑着回答:“中国人个性比较含蓄,‘勿’‘口’就是‘不必说话’的意思 。

你接吻的时候,会说话吗?”

吃水饺

在纽约的一家中国餐馆,我亲眼看见一位外国朋友吃水饺用的方式是“中餐西吃”,按西餐的习惯,先喝汤;他把那一大碗青菜豆腐蛋花汤先喝完,然后开始操起他的刀叉;先用刀将每一只饺子切开,使肉馅和饺子皮分开,然后吃一口饺子皮,再吃一口馅…… 慢慢咀嚼、品尝,吃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向我投来微微的一笑 。我见状,走近问:“好吃吗?”他用生硬的中国话答:“如果再能配上一点果子酱和奶油,那会更加OK 。”

魏什么

德友人魏特茂,娶了中国太太 。某日遇一老翁,两人寒暄起来 。

老翁:“您贵姓?”

德佬:“我姓魏 。”

老翁:“魏什么?”

德佬:“为什么?姓魏也要为什么?”

各种各样的“汁”

有一次,专考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托福”试卷上出现了一道填空题:“绞尽___汁” 。

试卷收上来,老师发现答案多种多样,但都没答对,如:

“绞尽墨汁”;

“绞尽乳汁”;

“绞尽果汁”;

“绞尽汤汁”;

老师在后来评讲试卷时,对这批未来的来华留学生说:“你们真是‘绞尽脑汁’也没写出‘绞尽脑汁’ 。”
懂中文的外国人能领略诗词之美么知乎用户 怀溟投池,何须明蓬雉啼日;居安思危,必…
18 人赞同
本来昨天晚上想回复的,但是呢,在床上就懒得起来了 。谈这个问题之前我给楼主介绍一个人,他叫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中文名字叫高本汉
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瑞典, 1889—1978),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 。高本汉是瑞典最有影响的汉学家,瑞典汉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建立,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一生著述达百部之多,研究范围包括汉语音韵学、方言学、词典学、文献学、考古学、文学、艺术和宗教 。他在中国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欧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探讨古今汉语语音和汉字的演变,创见颇多 。
题主看到这个介绍有没有震惊?没错,外国人,但是成就实在中国的音韵、方言这些小学T^T震惊了吧,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
1957年音韵学家赵荫棠说过这样一段话:
等韵图的编制,至劳乃宣已走到穷途;宋元等韵的解释,至黄季刚亦陷入绝境 。设若没有新的血液灌输进来,恐怕我们中国的音韵学永永远远停留在株守和妄作的阶段里 。幸而我们借着创制注音符号与国语罗马字的机会,激起来新的趣味,于是近代语音学的知识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及国际音标的好工具,都从美欧介绍到我们中国 。这种介绍,自然对于中国音韵全体都有大的帮助,而等韵学的研究亦因此而开辟新的纪元 。在音韵学的新运动之下,有新的贡献的,是赵元任,钱玄同,林语堂,李方桂,黎劭西,刘半农,高承元,魏建功,罗莘田诸位先生 。他们或介绍,或发明,或补苴,共成音韵学的新园地 。所以我们现在叙述起来,很难确定他们各人学说的来源和相互的影响的脉络 。但是,我们从何处叙起呢?我们现在只能以高本汉(B.Karlgren)所研究中国音韵学的结果为起点,然后叙述国内各家之补充与修正 。
再来看看这个评价:
胡适在与汉学家钢和泰交往中改变了原来认为汉学家治学“成效殊微”的看法,而是直接向钢氏求教于梵文 。而他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评价更说明西方近代汉学对中国学术的影响,高本汉以治音韵学而著称,胡适说:“近年一位瑞典学者珂罗倔伦(即高本汉)费了几年工夫研究《切韵》,把二百六十部的古音弄的清清楚楚 。林语堂先生说:‘珂先生是《切韵》专家,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发明,比中外过去的任何音韵学家还重要 。’珂先生成绩何以能这样大呢?他有西洋音韵学原理作工具,又很充分地运用方言的材料,用广东方言作底子,用日本的汉音吴音作参证,所以他几年的成绩便可以推倒顾炎武以来三百年的中国学者的纸上功夫 。”鉴于西方汉学的这一成就,他号召青年人要掌握新的研究方法,那时再来重新整理国故,便可“一拳打倒顾亭林,两脚踢翻钱竹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