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词解释(11)



说起这一习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龙海九湖蔡坂村有个在河南汲县龉俚淖迦苏殴饣荨D且荒辏殴饣莞胬戏迪纾偶胰四瞎椋舜赐ズ时,在碧水连天的湖上,忽然见到前面出现一片仙景:殿宇巍峨,亭阁错落,云霞缭绕,仙乐阵阵 。两位身着白色、金黄色和素白淡黄色霓裳羽衣的仙女走出金碧辉煌的宫殿,翩翩向他们飞来 。张光惠一家人见此美景,不由同时揉起眼睛,怀凝自己是否花了眼 。待定睛细看时,仙境已烟消云散,前面湖上漂浮着两茎鲜花 。张光惠急忙让船家赶上,从水中捞起这两茎美丽的鲜花 。放在船上,芬芳朴鼻 。细看,如亭亭玉玄的仙女,美丽、端庄、可爱!

张光惠一家回到故乡——漳州南郊圆山脚下的琵琶坂村(今蔡坂村),在合家团聚“围炉”守岁的除夕夜时,这两球茎又抽出新的花箭开出鲜艳的花朵 。

来年,张光惠把这两个球茎种植在自家花园里,于是萌生出小球茎,越种越多 。以后每年新春佳节前,张家就把这些花球分赠亲朋好友,并附上一首赠花诗曰:“漳郡圆山穴鳖峰,花含仙露水流香 。玉盘金盏仙祝酒,送给君家福寿堂” 。人们问:“这叫什么花?”张家人答“这叫‘水上花’” 。因为年长月久,代代相传,“水上花”便叫成了“水仙花” 。

以后,张家的亲朋和邻家也学张家种花送花贺新春,这样形成习俗流传下来 。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 。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

厦门春节习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 。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 。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 。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 。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 。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 。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 。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 。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

正月初十,地诞 。是日不砍柴、不掘土 。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

除夕吃年夜饭,叫“吃廿九瞑”,大都爱吃火锅(暖锅),“围炉”合家欢 。火锅有“一品锅”(整锅一格)、“鸳鸯锅”(两格)、“四色锅”(四格) 。从“一品锅”而形成名菜“一品富贵”,汤是猪肉或鸡鸭汤,主菜是金元宝(鸡蛋)、银元宝(鸽蛋)、整只蹄膀叫“一团和气”,黑刺参与墨鱼用海带绑在一起叫“乌金墨玉”,鸡鸭翅膀叫“鹏程万里”,冬笋叫“节节高升”,粉丝叫“福寿绵长”,鱼丸、肉丸和发菜叫“团圆发财”,鸡头鸡尾、鱼头鱼尾叫“有始有终”,加上火腿脚爪叫“平步青云”,末了吃长生果,意思是“长生不老”,吃柑橘,象征吉利 。由于火锅热气腾腾,食品翻滚不停,不断续汤,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烧越旺” 。厦门人特别重视海鲜,如鲢鱼“年年有余”)、蚝仔、红虾、珠蚶、旺螺、海带和发菜豆腐(“发财多福”)等,近年来又有啤酒火锅、豆腐火锅、丸子火锅、什锦火锅等应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