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词解释( 九 )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 。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 。顶子四周贴面花 。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 。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 。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 。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 。“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父母用杜梨树枝或细麻线将各种小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 。风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节 。
做面花是陕北妇女的拿手好戏 。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 。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日用品,辅料则是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 。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舍不得马上吃掉 。
“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 。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 。农村孩子给自己老师送,让离开家门独自在偏僻的山乡小村教书育人的园丁分享节日的美食 。
清明节寄托了我们对祖先的怀念,对烈士的敬仰;“子推馍”加深了人们温馨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 。
假如你是李华你的朋友clara将从美国来你家过暑假,他来信请你给他一些习俗和礼仪的建议你好,可以这么说,以福建为例:
福建各地的过年习俗

福州除夕,马蹄祭祖,吃太平面

亨崇说,早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开始为新年而忙碌 。按福州人传统,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便不杀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类就得在这之前准备 。家中妇女把杀好的鸡和猪吊在天花板上,等晾干后炖熟,放在瓮内用酒及多种配料腌制 。

侯亨崇说,这样一瓮食品,不仅是团圆饭桌上的佳肴,往往还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

到了除夕,吃团圆饭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在众多祭品中侯亨崇对马蹄和年糕的印象最深刻 。马蹄长在田地里,生命力很强,以马蹄祭祖,有希望祖先保佑有关人家后继有人的含义 。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所以每年福州会馆都会替会员订制年糕,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 。

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 。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 。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 。

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 。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 。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 。那是用红糟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 。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

侯亨崇记得,福州人的元宵节也很热闹 。游神是一大节庆,响彻云霄的鼓乐声,簇拥的群众,此起彼落的爆竹声,把喜庆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

侯亨崇于1959年20岁那年回到新加坡 。这几十年来,因为各种因素,福州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已无法完整保留下来 。

侯亨崇说,比如很多福州家庭都加入了非福州籍成员,为了适应不同籍贯成员的饮食习惯和喜好,这些家庭不得不加入一些非福州食品,使得团圆饭桌上的食品再也不是单纯的福州食品了 。

他说:“这是时代改变的结果,年长的福州人不应固执己见,在以和为贵的原则下,我们应顺应时代作出适当的调整 。”

“做大岁”和“白额春联”福建莆田特有的过新年风俗

莆田市辖的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只称兴化 。兴化人家俗例,从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开始,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全中国都一样 。但在兴化,至今还沿袭“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的习俗……

“做大岁”

明嘉靖41年11月间,倭寇进犯兴化,杀戮掠夺,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 。

农历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难的人陆续回来,悲喜交集,既为幸存者庆幸,又为死者悲伤 。此时亲友之间急先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泪,重过春节,补做大岁,庆贺光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