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词解释(12)



年糕

吃了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兴!又有敬祝长辈延年高寿之意 。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从“粘粘糕”同音演化而来 。厦门人把年糕叫做“米果”,品种多样,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米果、乌(红)糖米果,并加冬瓜、红枣、花生等;咸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头(萝卜)米果、番薯(地瓜)米果、芋头米果,并加猪肉、虾米、蚝干、香菇、油葱等;此外,还有凉米果、发米果、碗糕米果……

薄饼

清代有诗人写诗咏薄饼:“春到人间一卷之”,描写薄饼皮是“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描写薄饼馅是“纷藏丝缕缕,馋嚼味融融” 。薄饼还是厦门人的一大发明 。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将其女儿嫁给了金门蔡厝人蔡复一(那时,金门属于同安县管辖) 。后来,蔡复一官至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公务繁忙,日理万机,经常废寝忘食 。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害怕长此以往,有损夫婿健康 。于是,她就将一些鱼、肉、虾、菜、笋、豆等用微火炖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头,让他边吃边办公,一举两得 。这种菜便被称为“婆饼”,厦门话“婆”“薄”同音,便又称为“薄饼” 。它从官府传到民间,“夫人薄饼”又变成“美人薄饼” 。

圆仔

吃圆仔,又称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汤团 。据说,吃元宵始于春秋末期,宋代才称圆子,取“团团圆圆”之意 。宋代有一位文人说这种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并作16字赞一首:“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 。”厦门圆仔将各地风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馅,什锦、豆沙、枣泥、笋肉、猪油都有 。

客家人“年汤”祭祖的过新年风俗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 。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炒粉皮、结米糖、炸豆腐,以及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爆竹之类 。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 。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早早地贴上对联、年画,然后准备年夜饭 。年夜饭最讲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汤”,主要有大肉、萝卜、肉丸和菇类 。吃年夜饭前要先做两件事:一是给长辈端上热气腾腾的“年汤”;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爆竹 。尔后,一家人才团团圆圆吃年夜饭,这一餐一定要吃点饭,表示吃到了“年饭”,长了一岁 。饭后,年长者会为小孩包上吉利的“压岁钱”,除夕才算过完 。正月初一凌晨,男人们早早地便起来洗漱干净,然后点香烛、放爆竹,给长辈拜年 。之后,装上一盘粉皮、米糖、花生,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 。这一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为主,意为勤劳致富发财 。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杀一只阉鸡,把鸡血淋在“纸钱”上,谓之“血钱” 。早饭后,一家人便穿戴整齐,和家族人一起带上香烛爆竹、茶酒斋饭,上坟祭祀祖宗 。祭祀完毕后,家族人便开始一家一家拜年,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喝着滚烫的酒 。这一天,新媳妇还要和丈夫一起赶回娘家 。正月初三,客家人便开始走亲戚 。

正月初五,各地的圩场开始了新年的第一个圩日,俗叫“开圩” 。这一天,人们忙着赶场,各种玩具、小吃特别多,还有舞狮的、舞龙灯的,格外热闹 。

正月初七一早,家家户户便用炸果、炸豆腐、腊味等凑成七种佐料煮稀饭,俗称“七宝羹”,客家人认为吃了“七宝羹”,一年无病无灾 。直至正月十五过了元宵,传统的过年才算结束 。

如今,过年增添了许多内容,封建陋习明显减少,人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体育比赛,传统的节日有了新的色彩 。

闽西:大年三十吃“腕子筒”、“长命菜”

闽西客家人从年二十五“入年假”过小年始至除夕,是过年的准备阶段 。

大年三十这一天,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红”(贴春联和红纸)表示红红火火 。之后,贴门神、祭祀祖先、准备年饭、守岁等 。而年饭中“腕子筒”与“长命菜”是闽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 。“腕子筒”就是红烧猪蹄,这红烧猪蹄很有特色,不仅肉烂,更是香浓可口,这里面的配料有的是当地的植物根茎,因此形成的香味独特;“长命菜”其实就是整只的鸡或整块的猪肉放进锅中烹煮,再将整个大萝卜和整棵的芥菜加进去,这里面的含意很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