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词解释( 二 )


13.当行 当行,古典戏曲评论用语 。这个概念源自诗论,含有行家的意思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法”,就认为作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明代戏曲理论家沿用当行的概念,意思也指写戏的行家 。要求戏曲作家掌握并发挥戏曲体制的功能 。然而,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明代戏曲理论家对当行的解释却不尽相同 。沈璟认为:“怎得词人当行,歌客守腔,大家细把音律讲 。”(《词隐先生论曲》)他从音乐的角度看问题,认为当行是指戏曲作家要精通声律 。凌蒙初却在《谭曲杂札》中说:“曲始于胡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 。其当行者曰本色 。”他以为当行是对语言的要求,它与本色是一回事,把握住戏曲语言本色的特征,才算写戏的行家 。所以,他极力反对戏曲作家“修饰词章,填塞学问” 。吕天成又提出:“当行兼论作法,本色只指填词 。当行不在组织饾饤学问,此中自有关节局概,一毫增损不得;若组织,正以蠹当行 。本色不在摹勒家常语言,此中别有机神情趣,一毫妆点不来;若摹勒正以蚀本色 。……殊不知果属当行,则句调必多本色;果其本色,则境态必是当行 。”(《曲品》)他不同意只从戏曲语言的角度看待当行的问题,而认为应从戏曲编剧这个更大范围看待当行的问题,要求戏曲作家掌握戏曲结构、戏曲语言、戏曲人物刻画等规律和特点 。他还十分强调当行与本色的联系 。
14.尾声
戏曲音乐名词 。连曲体的结尾部分 。散板收尾,也有用曲牌的, 如[赚煞],[煞尾] 。京剧全剧结束所用尾声,系套用昆曲的 。尾声可分段演奏,羽调式 。京剧中另有一种大尾声 。在E尾声基础上, 后半段旋律趋高, 以徽调式收束 。显然这是适合板腔音乐及调式的需求 。南曲,北曲的套曲中的最后一支曲子,每出戏结束时用唢呐吹奏的曲牌 。大型乐曲中乐章的最后一部份 。文学作品的结局部分 。至某项活动快要结束的阶段 。
15.台阁体
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16.茶陵派
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一个以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 。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 。因其历任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诗风雍容典雅,平正典丽,仍有台阁体的余波 。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台阁风,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了作者的个人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 。自然清新、意趣横生,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
17.前后七子
明初制定并推行的八股文考试制度,这时日益成熟、定型;程、朱的理学教条,通过八股文考试成为独尊的统治思想:它们形成一种有力的精神上的连锁,牢固地束缚着文士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杨的\"台阁体\"文风依然弥漫一时 。这样在哲学思想上就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运动,在文学上出现了\"前七子\"复古运动 。它们同时并起,显然要冲破程朱理学教条、八股文和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使哲学思想和文学更有效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
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嘉靖、万历间,外患更甚,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尖锐化,明王朝的统治日益腐败不堪 。在文学上又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再一次发起复古运动,重复着\"前七子\"的错误道路 。
18.唐宋派
嘉靖间,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因为他们更自觉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
19.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 。明代自弘治以后,文坛即为前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 。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未能矫正其流弊 。其后李贽、徐渭等有识之士相继对复古派提出批评,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而给复古拟古派最有力打击的则是公安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