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词解释( 三 )


宗道、宏道、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 。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 。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影响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 ,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 。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 ,则不下笔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并给民歌和通俗小说以高度评价,甚至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积极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所作游记、尺牍、小品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 。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诗文所作多为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创作题材不够宽广,因而他们的创作实践未能达到其文学主张的理论高度 。
20.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 。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 。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 。
明代中叶后,前、后“七子”拟古之风甚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评判诗文准则 。“唐宋”、“公安”两派曾先后给予抵制和抨击 。
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 。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 。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 。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
竟陵派的追随者有蔡复一、张泽、华淑等 。这些人大都发展竟陵派生涩之弊端,往往略下一二助语,自称“空灵”,使竟陵派文风走向极端 。
当时受竟陵派影响而较有成就的是刘侗,他的《帝京景物略》成为竟陵体语言风格代表作品之一 。
21.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 。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 。沈□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沈璟等人与汤显祖于万历年间曾经在创作方法上有过一场为时不短的激烈争论 。由于吴江派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内容上,因此,这种革新的影响和意义就远逊于临川派,甚至为后人诟病 。
22.四声猿
徐渭他写出了大量奇恣纵肆的诗文,并创作了一些短剧,杂剧 。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
23.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
作者简介: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自署清远道人,晚号茧翁,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
24“三言二拍”
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25.神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 。为清初王士□所倡导 。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
26.格调说
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 。“格凋”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 。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