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事迹( 二 )


当然,在这8年里,杨振宁也跟所有的中国人一样,亲历了日本军国主义入侵祖国东北三省事件,亲历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自然是终身难忘的 。
卢沟桥事变以后两周,杨振宁与全家人一起回到了合肥 。原以为会像上海“一·二八”事变后一样,日本人会撤退 。但事与愿违,几个月后,日机开始大规模轰炸,回北平的梦成了泡影 。
西南联大的感情链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随后就是那场人类历史上野蛮血腥、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这是一段令杨振宁,也是令整个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耻辱历史 。
烽火岁月里,父亲带着一家人从合肥经汉口等地到了昆明 。杨振宁在那里进了西南联大,那所在战时极负盛名的大学 。父亲也在那所大学任教 。
西南联大由战前中国最有声望的三所大学合并而成,它们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的南开大学 。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了4年本科,尔后,1942年至1944年,还是在西南联大,他又完成了研究生学业 。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的是物理系 。当时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教授多为留学欧美归来的年轻博士 。他坦率直言,在西南联大,最为成功的当推数学系,而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三位数学教授是:陈省身,华罗庚和许宝路 。
说到物理系的老师们,杨振宁的眉宇间更是洋溢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怀念之情 。那些当年亲手把他引入科学圣殿的业师们,都是中国物理学界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哪!
杨振宁是一个非常念旧重情的人,对于他来说,师恩终身难忘 。他十分尊崇已故的赵宗尧教授,80年代,他曾与国内的物理学界同行共同撰文,赞扬赵老师在物理学研究和教育中取得的重要成就 。还有吴大猷和王竹溪教授,在杨振宁的眼里,这两位老师当年的教育对他的一生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
杨振宁在上大学四年级时,曾就毕业论文一事求教于吴大猷教授 。吴大猷当时给他出了一个题目:“群论在分子光谱学中的运用”,而分子光谱学正属于吴大猷本人当时的研究范围 。在吴大猷的指导下,杨振宁完成了这篇论文 。就在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杨振宁第一次步入群论研究这一神奇之谷,群论在未来物理学研究空间中的重要地位,群论所展示的那种令人赞叹的奇特的美,在这位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自此以后,杨振宁一生所从事的研究几乎都与群论有关 。
从美国学成归来的上海籍教授王竹溪是从事统计力学研究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日后的学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杨振宁一生从事的研究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统计力学 。
韩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杨振宁后来的事业,已被历史证明是超过了他的老师,但是,对他而言,没有这些优秀的甘为人梯的老师们,就不会有他杨振宁的今天 。师恩难忘哪!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获硕士学位 。同年,清华公费留美发榜,杨振宁榜上有名 。
为了护照、签证等事,前前后后,足足拖了一年 。父亲虽为教授,但战时持续通货膨胀,入不敷出,可谓捉襟见肘 。迫于生活,杨振宁在等待出国的这一年里,做了西南联大附中的教师 。他自然没有想到,这一年的教职,竟促成了他一生的美满良缘 。
今天我们都同意,是她先看到我了
杨振宁说,他很感谢那一年的中学教师生活,因为那段生活使他对中学生、中学老师的生活有了真切的了解 。特别是,在自己任教的那个班上,他认识了后来的太太、当时的学生杜致礼 。
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杨振宁决定在印度加尔各答搭乘去美国的运兵船 。等了两个月,终于等到了床位 。于是,经地中海、红海和直布罗陀海峡……最后到达了美国 。
“上岸至今,已经有56年了 。”2001年10月,在浦东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大厅,对着上千位听众、同胞,他十分有感触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
跟当年父亲一样,杨振宁也选择了芝加哥大学 。他希望著名的物理学大师费尔米做自己的导师,结果如愿以偿 。
费尔米在当时已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之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同时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做出了第一流的工作 。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念了两年半,获得了博士学位 。尔后,又留校教了一年书 。杨振宁在芝大的力学老师是当时年龄还不到四十的泰勒教授,那位泰勒后来被誉为氢弹之父 。杨振宁记得,泰勒有一种非常反传统的性格 。有时候,他会在走廊上拉住你,兴致勃勃地谈他刚萌生的一个新见解 。而此后不久,他又毫无惧色地纠正了自己 。也许,在泰勒的10个新见解中,有9个半是错误的 。但这对杨振宁一生的科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因为,科学研究,发现、揭示真理,这确实需要一种异乎寻常的率真和勇气,而在这份勇气中,自然也包括了敢于认识和纠正自己错误的自信和大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