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事迹( 三 )


离开芝加哥大学后,杨振宁去了普林斯顿研究院 。这所独立的研究机构有二十几位专职教授,没有学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研究人员 。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呆了17年 。这是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17年,在那里,他邂逅了自己在西南联大附中教书时的学生,后来成为他太太的杜致礼 。
那是1949年的一次不期而遇 。
“今天我们都同意,当时是她先看到我了 。”杨振宁说 。也许是太太不在身边,说这话时显得旁若无人 。
邂逅的地点在普林斯顿的一家饭店 。
“杨老师,你还认识我吗?”那天,杜致礼突然出现在杨振宁的面前,明眸含笑地问道 。
人生的改变有时是从一句寻常到不能再寻常、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寒暄语开始的 。就像所有的有缘男女一样,这对年轻人很快坠入爱河 。8个月后,他们喜结连理 。
在普林斯顿研究院这块学术圣地中,最负盛名的人物,便是被公认为20世纪人类科学史上的骄傲的爱因斯坦,以及同样令世人高山仰止的科学大师奥本海姆 。
在普林斯顿研究院的绿色草坪间,年轻的杨振宁经常能够看到爱因斯坦步行而来 。他从来不开汽车,与他同行的,是他那位杰出的助手戈登 。
与伟大的前辈同饮一池之水,自使杨振宁备享“开光”之泽,获益终生 。
1957年,因提出“弱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现象”这一重大理论,年仅36岁的杨振宁与他在美国的中国同行李政道博士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居世界一流科学家的行列 。
在普林斯顿生活了17年之后,杨振宁收到了来自纽约的邀约函 。纽约州正在筹建一所新的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这所大学的校长怀广纳贤才共襄盛举之心,盛情邀请杨振宁加盟,助其为新校发展出力 。
杨振宁欣然受聘,前往石溪分校走马上任 。这一年是1961年 。
“乒乓外交”开启回国之门
1971年,在中美关系史上,先后有毛泽东邀请他的老友、美国著名采访人员埃德加·斯诺走上天安门、“乒乓外交”等震惊中外的大事,这一系列重要信号预示着中美关系解冻在即 。
1949年以后,杨振宁一直与在上海的父母弟妹保持着联系 。他曾经四度跟家人在瑞士日内瓦和香港等地见面 。面对着这些世界名城的湖光山色,如画美景,与家人久别重逢的片刻喜悦却无从消除长期离别的苦涩愁情 。
当他获知“乒乓外交”的信息后,立即给父亲去信,要求回国探亲 。忐忑不安地,父亲将此事向有关方面作了请示汇报 。很快,杨武之教授就接到来自国务院的答复:“欢迎!让你的儿子到中国驻法大使馆去签证 。”当时中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建交,许多中美之间的重大外交谈判都在巴黎进行 。
就这样,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便成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成绩卓著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回国访问的第一人 。

【杨振宁的事迹】

杨振宁在上海华山医院见到了父亲杨武之 。当时父亲已经罹病住院,但他气色不错,特别是见到爱子归来,更是喜出望外 。
两年以后,杨武之教授在华山医院故世 。这位老人离去时的心情当是安详自如的,因为他为社会、为祖国、为世界奉献了一个杰出优秀的儿子,而且,在他有生之年,终于能与远隔重洋的儿子在祖国重逢 。
大饼油条摊的“粮票风波”
杨振宁1971年第一次回国,上海是他的第一站 。他住在锦江饭店 。
住进饭店的第二天一清早,他就被宣传喇叭给吵醒了 。他随手取了照相机走出饭店 。他看到,马路对面有一家大饼摊 。好香哪!大饼,油条,还有豆浆、粢饭团,这里面,有多少儿时的欢乐,多少青少年时代的往事!他走近大饼油条摊,把手伸进裤袋,袋里有弟弟杨振汉头天晚上给他的一些人民币零钱 。他看见一位中年妇女在舀豆浆 。
“一碗豆浆多少钱?”
“两分钱 。”
掏钱 。伸手接豆浆 。
“同志,粮票——”
“粮票,什么粮票?”
他一脸惊愕 。对方却是一脸疑惑 。
他一想不妙,回身就走 。豆浆也顾不上拿了 。
他继续漫无目标地走,略微显得有点心神不宁 。忽然,他瞥见前面不远处那一长排修剪整齐的法国梧桐树中间,有一个小男孩的身影 。一定是在摸知了——真像自己的童年哪!杨振宁一时童心大发,举起手上的照相机,便要把这动人的一幕记留下来 。
“不要动!”
猛然间,他听到一声断喝 。他的手一哆嗦,照相机差点跌出手去 。
抬头望去,那是一张警觉的脸 。很认真很执著 。对方示意他站在原地不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