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含“光”“合”二字的古诗词、典故及其他有美好寓意的词句?( 四 )


59、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赠范晔》
60、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 。——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61、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宋·欧阳修
62、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6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6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箜篌谣》
65、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周易》
66、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 。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
67、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
68、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
69、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关于廉政的古诗词咏 史
(唐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
翻译:尽看前朝旧事,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 。教育国人远离奢侈,勤劳朴素,家运国运将永久兴旺 。诗人择取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兴亡,在批判帝王淫奢昏愚足以败国亡国的同时,还对勤俭图治而最终失败的当朝皇帝文宗表示了叹惋、悲悼,其痛惜哀惋中渗透着不得其解的迷茫,包含着对历史兴败定规前所未有的质疑 。《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代表了诗人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困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虽然诗篇主要表达对文宗的哀惋之情,但我们还可从多个层面对其丰富的内涵予以另外的解读 。我们从这首作品流露的深切哀惋情绪中,还能读出作者对文宗勤俭贤德而失败的深深不解,对“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个历史定规的质疑 。诗人虽然对自己的困惑不得其解,但这个思考质疑本身就是咏史诗历史视野的新突破;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叹惋惜也启示我们,单纯将道德与兴亡作因果联系的德型政治文化自身存在观念的盲区 。
入京诗
(明 于谦)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 。
此诗的大意是说: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自己一身清白去做京官,就不会让老百姓指戳脊梁 。于谦还将“两袖清风朝天去”这句话写成横匾,挂上自家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 。但是,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反而说他坏了官场规矩,而且是“居心叵测” 。于谦对此置若罔闻,还是没有随波逐流,言行始终如一 。从此,于谦空手入京就职这个故事广泛传开了,“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 。
书端州郡齐壁
(宋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
含义:这首诗充分表明了包拯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从政为人的道德准则,也表明了他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为民造福的决心 。包公不但严于律己而且制定了一条“家训”,劝诫子孙将来永远清廉 。这则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这则家训真是独特而严厉 。据史书记载包拯子孙如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并且深受世人的称赞 。包拯的清正廉洁之风,到其子包绶时,也更加发扬光大了包公所到之处,都深入体察民情,兴利除弊,为百姓做好事 。例如他知端州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就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 。百姓改饮井水,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包公办案公正、机智,为人正直、作官清廉,为世人,也为我所钦佩死后也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 。他为官清廉,爱民精神和品质也将永远被世人所传颂!
关于古代的廉政格言警句有: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公生明,廉生威 。
翻译:官员一心为公、办事公正则会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则会树立威信 。
[春秋]《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
翻译: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 。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