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含“光”“合”二字的古诗词、典故及其他有美好寓意的词句?( 五 )


[春秋]《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翻译:当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好好干;如果自身贪邪不正,百姓何以从 。
[唐]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翻译:遍观历代圣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皆因勤俭,败亡皆因奢侈 。
[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
翻译: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 。
[宋]岳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
翻译:文官清正廉洁,武将拼死报国,这样国家就可以太平了 。
[宋]朱熹: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
翻译: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 。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翻译: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味贪图安逸享乐,就可以葬送自身 。
另为还有:
古代“砥廉诗”
下文试对历代“砥廉诗”作简要分析 。
一是咏廉 。“公生廉,明生威”,自古以来,廉政作为一种道德,一份操守,一直为人深情期待和吟咏着 。
宋代歌谣《襄阳人歌》:“叶光化,丰谷城;清如水,平如衡 。”,光化县令叶康直,谷城县令丰稷,均行善政,百姓便撷取“水”、“衡”两种意象来歌颂他们的清廉、公正;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亦写到:“吏肃唯遵法,官清不爱钱;豪强皆敛手,百姓尽安眠 。”,同样深刻反映了百姓对清廉政治和安居乐业的渴求 。
二是刺贪 。“贪”为“廉”之反,历来为人所不耻 。
明代有诗:“来如猎犬去如风,收拾州衙大半空,只有江山移不动,也将描入画图中 。”,生动描绘了一个贪得无厌的知府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中生出愤慨悲凉;“鸡鸣喈喈,鸭鸣呷呷,县尉下乡,有献则纳;鸡鸣于埘,鸭鸣于池,县尉下乡,靡有孑遗;鸡既烹矣,鸭既羹矣,锣鼓鸣矣,县尉行矣”,这首宋代歌谣仿照《诗经》句式,对贪得无厌的县尉作了尖锐的批评 。
三是自勉 。历代“砥廉”诗中,不少是作者歌咏自勉的 。
如:北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道出了他立身的准则,坚贞的操守 。
如:郑燮《题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幅夜雨听竹图,描摹出一位关心民间疾苦,深夜辗转不寐的廉吏形象 。
四是尚朴 。“奢”与“贪”相生相伴,诗人们往往推崇简朴的生活 。
如:明代沈贲《讽兄》:“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可罢休;何事长事子孙计,瓦盆盛酒木棉裘 。”,意指简朴持家方能长久;
如:于谦《题画诗》:“青紫均沾雨露恩,一团生意淡中存;食前方丈倘来物,大节还须咬菜根 。”说的也是嚼得菜根百事可为的道理 。
五是述害 。
《古诗源》辑有汉代古诗:“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先以甘瓜与苦蒂、美枣与荆棘为喻,继以“利”字之右侧刀为诫,告以甘苦、美刺、利害相关联的警示;另唐诗云:“贪人好聚财,恰如枭爱子;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己 。”,则以枭爱子,子食母形象阐述了贪多聚财,财多害己道理 。
六是陈利 。
元代吉雅漠丁《题画竹为董文中赋》:“雨过蛟龙起,风生翡翠寒,但存清白在,日日是平安 。”,以竹为喻,巧用双关,以清白与好友共勉,暗藏了清廉可致平安的道理;明代冯梦龙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所以恬淡人,无营心自足 。”,亦是劝导人淡泊名利的佳句 。
七是身言 。“砥廉”诗中不乏现身说法之作 。
如:唐代陈璠《临刑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宿州太守陈璠临刑索笔之作,道出其悔愧已晚的心声 。
如:宋代陈必敬《过钓台》:“公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既颂扬了严子陵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暗喻了对自己逐名追利的羞愧心情 。
八是轻财 。贪奢皆缘“钱财”起,诗人们用辛辣的笔触对“金钱”作了大量尖锐的讽刺 。
如:元代贡师泰《古意》:“黄金本何物,举世相纷争;贱者可以贵,死者可以生 。”,深刻揭露和批判了黄金的特殊权力 。
如:明代袁宏道《读<钱神论>》:“闲来偶读《钱神论》,始识人情今益古;古时孔方比阿兄,近日阿兄胜阿父 。”,巧借钱的别称,讽刺了当时淡漠的世故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