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的由来|中国千年鞭炮史( 三 )


这一点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火药一烤不就爆了吗?怎么还要烘烤那么久呢?这是因为宋朝时火药的比例还不尽合理,《武经总要》中记录的火药配制方中,硝的比例只在50%左右,不容易点燃,“霹雳火球”这种武器都要用烧红的铁椎点燃,“注火药于中,使然燃,发火用烙锥” 。而那时候的爆竹是不可以用引信引燃的 。
南宋史学家郑樵曾经写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放爆竹的情景中,火药的描写就明显多了:“驹隙光阴岁已残,千门竹爆共团。烧成焰焰丹砂块,碎尽琅琅碧玉竿 。”其中“烧成焰焰丹砂块”描绘的就是爆竹爆裂之后,硫黄、火药燃烧的结晶 。
到了南宋时期,用纸卷的爆竹也出现了,人们改变了黑火药的调配比例,易燃性增加,于是产生了用麻缠制的引信,爆竹就接近现在的样子了 。
鞭炮的由来|中国千年鞭炮史

老烟花-堝子火
南宋词人周密写的《乾淳岁时记》记载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时,禁中小年夜后苑修内司进贡的爆仗“有为果子、人物等类不一”,“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 。这个时候的爆仗其实已经演化成了烟花,如果子人物等类,肯定不可能是用竹子做的了,说明已经出现了纸卷的爆竹,而且还有用“药线”连接的烟花,点燃一头,就可以串联百余 。
范成大的《腊月村田乐府十首 烧火盆行》中记载了同样起源于庭燎的一项活动——烧火盆 。

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 。大家薪乾胜豆?,小家带叶烧生柴 。
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格磔 。儿孙围坐犬鸡忙,邻曲欢笑遥相望 。
黄宫气应才两月,岁阴犹骄风栗烈 。将迎阳艳作好春,政要火盆生煖热 。
原来的庭燎活动,分化成了两个风俗,一个是爆竹,一个是烧豆秸烤火 。
鞭炮的由来|中国千年鞭炮史

五彩缤纷的烟火
四、随着火药的发展,烟花从爆竹中分化了出来原始的爆竹爆炸时,有火星四溅的视觉美感,还有声音的震撼力 。在填火药进竹筒制造爆竹时,不是每次都会成功 。有一些爆竹没有成功,或者哑炮,或者呲花了 。而呲花的爆竹给人们以视觉上的美感,于是爆竹原来的观赏性就被人们分离出来,演变成了烟花 。而燃放烟花逐渐地成为上元节,即正月十五的固定节目 。
烟花的出现一定要晚于火药爆竹的,就像上面我们提到的《乾淳岁时记》中所记载的,虽然已经出现了实际意义上的烟花,但是依然以“爆仗”为名 。
《武林旧事》卷二《元父》记载淳熙十二年宋孝宗到宣德门观灯,观灯后即燃放烟火的情景:
“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百思特网
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一《御宴烟火》中记载:宋理宗初年上元节,在清燕殿宴请恭圣太后,“烧烟火于庭,有所谓地老鼠者,径至大母圣座下,大母为之惊惶,拂衣径起,意颇疑
怒,为之罢宴” 。
南宋时随着烟花爆竹的兴盛,也诞生了专门经营烟花爆竹的店铺,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中记载,临安城中一到十二月就会出现一些临时的店铺,“有市爆仗,成架烟火之类” 。
就这样,在宋朝时,鞭炮完成了从原始状态到纸质鞭炮的转变过程,也完成了鞭炮和烟花的分化过程 。并且其制造水平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以至于可以向其他地区传播 。至今为止,世界各地都有在节日时燃放烟花的习惯 。至此燃放烟花爆竹就变成了娱乐庆祝的活动,以至于人们逐渐忘记了最初它驱疫的功能 。
鞭炮的由来|中国千年鞭炮史

浏阳烟花
在中国也形成了湖南浏阳、广东的佛山东饶、江西的宜春萍乡、浙江温州等制造中心,原先的黑火药也得到了改进,加进了新的化学原料,如氯化钠、硝酸锶、硝酸钡、硫酸铜等,燃放时万紫千红、绚丽多姿 。
鞭炮的由来|中国千年鞭炮史

放鞭炮
五、我们应不应该放弃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呢?
节日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到如百思特网今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要不要将这个习俗继续下去 。因为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空气的污染,并且还有一些火灾隐患,如果只是为了庆祝活动,我们的确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代替 。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燃放爆竹最初是为了防疫 。我们的科学研究是很有意思的,有很多时候是有倾向的,并不全面,当你要找它的毛病时,会出现很多支持找茬的研究项目,你现在去查一查燃放烟花爆竹的负面影响的论文,那是海了去的 。但是却没有人去做正面的研究,一篇相关论文都没有,但这并不能证明燃放烟花爆竹就没有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