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描写苏州和杭州的古诗名句( 三 )


小飞虹
苏州是水乡 , 拙政园是水园 , 有水必有桥 。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 , 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 。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 “飞虹眺秦河 , 泛雾弄轻弦而命名” 。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 , 水波粼粼 , 宛若飞虹 , 故以为名 。虹 , 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 , 古人以虹喻桥 , 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 , 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 。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 , 微微拱起 , 呈八字型 。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 , 三间八柱 , 覆盖廊屋 , 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 , 桥两端与曲廊相连 , 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
小沧浪
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 , 寓意遁世归隐 。小阁面阔三间 , 南窗北槛 , 两面临水 , 外形十分别致 , 似房非房 , 似船非船 , 似桥非桥 , 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 。水阁横跨池上 , 将水面再度划分 , 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 , 艺术手法高超 。亭廊围绕 , 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 。从前苏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众多 , 无论是华屋巨宅还是一般住房 , 都特别注意小空间的修饰 , 这小空间就是庭院 , 而水庭院则是这绝无仅有的小沧浪 , 一方面 , 它体现了江南水乡风情 , 另一方面 , 因水造景 , 院落内外互相借景而构建了一个特别清凉的环境 。
香洲
香洲为“舫”式结构 , 有两层舱楼 , 通体高雅而洒脱 , 其身姿倒映水中 , 更显得纤丽而雅洁 。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 。香洲 , 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 , 《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 , 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 。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 , 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 , 也很得体 。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 , 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 。船头是台 , 前舱是亭 , 中舱为榭 , 船尾是阁 , 阁上起楼 , 线条柔和起伏 , 比例大小得当 , 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 。香洲位于水边 , 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 , 三面环水 , 一面依岸 , 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 “船” , 站在船头 , 波起涟漪 , 四周开敞明亮 , 满园秀色 , 令人心爽 。烈日酷暑 , 此地却荷风阵阵 , 举目清凉 。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 , 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 。香洲这条旱船 , 建筑手法典雅精巧 , 引人入胜 , 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
荷风四面亭
荷风四面亭 , 亭名因荷而得 , 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 , 四面皆水 , 湖内莲花亭亭净植 , 湖岸柳枝丝丝婆娑 , 亭单檐六角 , 四面通透 , 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 , 半潭秋水一房山 。”用在此处十分贴切 。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 , 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 , 柱间无墙 , 所以视线不受遮挡 , 倍感空透明亮 , 虽然无壁 , 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 , 四周芙蓉偎依簇拥 , 不是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吗?动人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 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彩 , 亭亭可人 。风吹墙动 , 绿浪翻滚 , 清香四溢 , 色、香、形俱佳 。春柳轻 , 夏荷艳 , 秋水明 , 冬山静 , 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 , 而且四季皆宜 。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 , 但见亭出水面 , 飞檐出挑 , 红柱挺拔 , 基座玉白 , 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
见山楼
见山楼三面环水 , 两侧傍山 , 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 , 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 。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 , 重檐卷棚 , 歇山顶 , 坡度平缓 , 粉墙黛瓦 , 色彩淡雅 , 楼上的明瓦窗 , 保持了古朴之风 。底层被称作“藕香榭” , 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 , 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 , 中赏荷花 , 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 。上层为见山楼 , 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此楼高敞 , 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 。春季满园新翠 , 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 , 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 , 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 , 雪景宜人 。原先 , 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 , 登此楼望远 , 可尽览郊外山色 。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 。见山楼高而不危 , 耸而平稳 , 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