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描写苏州和杭州的古诗名句( 四 )


宜两亭
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 , 叠有假山一座 。沿假山上石径 , 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 , 这就是“宜两亭” 。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 , 亭基较高 , 六面置窗 , 窗格为梅花图案 。登上宜两亭 , 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 。从中花园观景 , 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 , 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 , 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 , 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 , 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 。“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 , 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 , 可为两家共赏 。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 , 绿杨宜作两家春” , 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 。当年 , 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 , 西园主人不建高楼 , 而改为堆山筑亭 。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 , 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 , 借亭入景 , 丰富景观 , 岂不妙哉!一亭宜两家 , 添景更添情 , 就这样 , 一句好诗 , 一段佳话 , 造就了一个妙亭 , 一道风景 。
波形廊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 , 是别处少见的佳构 。从平面上看 , 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 , 分成两段 , 临水而筑 , 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 , 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 , 悬空于水上 。这里原来是一堵分隔中、西园的水墙 , 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横在那里 , 如何规划成景颇费踌躇 。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 , 凌水而建 , 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的局面 , 将廊的下部架空 , 犹如栈道一般 , 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 , 使景观空间富于弹性 , 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 。由南往北 , 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 , 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 , 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 , 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 , 低贴水面 , 左右凌空 , 廊顶变化如亭盖 , 临水处立小石栏柱两根 , 犹如钓台一般 , 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楼的近终点处 , 在其下部设一孔水洞 , 让廊跨越而过 , 使园的中、西部水系相通 , 廊体也拔高至最高点 。若远看水廊 , 便似长虹卧波 , 气势不凡 。
卅六鸳鸯馆
卅六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 , 精美华丽 , 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 , 北部叫“卅六鸳鸯馆” 。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 , 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 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 , 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圆料 , 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 , 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 , 北半部宜于夏、秋 。鸳鸯厅面阔三间 , 外观为硬山顶 , 平面呈方形 , 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 , 又叫暖阁 。北半部挑出于水面 , 由8根石柱撑住馆体架于池上 。馆之中央的银杏木雕玻璃屏将大厅一隔为二 。北厅(后厅)临清池 , 夏、秋时推窗可见荷池中芙蕖浮动 , 鸳鸯戏水 , 东汉时大将军霍光“(在)园中凿大池 , 植五色睡莲 , 养鸳鸯卅六对 , 望之灿若披锦” , 馆名取其意 , 匾额为清同治年间苏州状元洪钧题写 。苏州自古出人才 , 明清时期状元人数居全国前列 , 洪钧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民间传说中成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 大多是因他娶了一代名妓赛金花为妾 。赛金花的故事后来被人写成小说 , 洪钧也就更加出名了 。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 , 宜于冬、春居处 , 厅南向阳 , 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暧 , 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 。曼陀罗花即山茶花 。清代末年 , 张履谦建此馆时曾栽种18株名贵的山茶花 , 冬季百花凋零 , 山茶却如傲雪的腊梅嫣红斗雪 , “树头万朵齐吞火 , 残雪烧红半个天 。”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 展示着独特的美 , 此馆匾额是晚清苏州的另一个状元陆润庠所题 。陆状元和洪状元在苏州话里洪、陆谐音“红、绿”这一红(洪)一绿(陆)同邑两状元为同一建筑写匾额 , 为厅堂增色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