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诗书画各有什么特点( 二 )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 。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 。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 。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 。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 。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 。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 。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
4 .哥窑
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 。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 。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 。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 。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 。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 。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 。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
5 .钧窑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 。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 。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 。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 。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 。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 。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 。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
宋代的五大名窑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崭露头角的开始,这个时期就已经奠定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11172.html?si=3
其它窑厂考证
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 。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 。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 。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 。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 。青瓷釉色偏灰,其显亮部分,微带绿色 。白釉色调纯正,洁白度达70º 。器型有壶,盆,水盂,盘,碗等,造型与五代出土的白瓷相同 。青瓷、白瓷都用支烧方法,碗的外底及碗心均有支烧痕 。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