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诗书画各有什么特点( 四 )


白瓷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品,造型以盘、碗最多见,也有瓶,罐、水盂、镜盒、玩具等 。白瓷以其胎釉质地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仿定窑产品,胎土经过淘洗,比较细密,胎色白或黄白,釉层较薄,釉质莹润,除底足外通体施釉,其中优质品与定瓷差别很小;另一类是粗白瓷,胎体厚重,胎质粗糙,呈土黄或红褐色,杂质明显,胎上有一层化妆土,多是内壁施满釉,外壁施半釉,有些器物外壁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瓷胎、化妆土、白釉3个层黑瓷也是磁州窑产品的大宗,这类产品的造型以罐、碗、瓶为主,也有盘、壶和玩具 。胎质粗糙,胎色黄褐,胎体厚重,釉层较厚,黑色纯正 。大多数器物是里施满釉、外施半釉,也有些里外均施半釉,有些罐类内壁施釉仅过口沿 。黑釉碗除纯黑者外,还有一些油滴、兔毫、玳瑁斑等窑变装饰 。绿瓷产量不大,大都是金代产品,主要造型有盆、盘、瓶等 。
釉下彩绘是磁州窑独具特色的装饰手法,以釉色分,有白釉釉下彩和绿釉釉下彩以彩色分,则有黑彩和褐彩图案,以花卉纹居多,如牡丹、荷花等,也有一些动物图案,如鱼、蝴蝶、芦雁、鹭鸶等,还有少量龙、凤,人物很少见,主要是枕面上的婴戏图 。宋代磁州窑的纹饰真切生动,具有生活情趣,最值得一提的是瓷枕的枕面纹饰,除了常见的荷塘小景、风芦鸣鸟、竹菊牡丹以外,最精彩的是婴戏、马戏、动物等纹饰 。此外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警句格言等 。宋、金磁州窑还生产三彩器,尤以金代为多 。
关于描写大乔小乔的诗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激周瑜出兵,念曹植的一首赋中描写大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
关于越窑青瓷越窑主要窑场在余姚和上虞 。发源地是曹娥江(窑地址可能是中下游吧……)在历年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东汉至宋代的青瓷窑址350余处,大多分布在曹娥江中游两岸的山坡上,章镇区的联江、上浦这一带是窑址最密集的地方 。1984年的文物普查的时候章金焕(楼上的不是建议你买《瓷之源》吗?作者就是这个章金焕)在联江乡的黄蛇山和窑山发现了两处古窑址 。现在公认的窑址应该是小仙坛窑址、大园坪窑址、鞍山三国龙窑、帐子山窑址群、凌湖窑址、冯浦窑山窑址、窑寺前窑址 。唐代开始慈溪上林湖成为越瓷的主要产地,而上虞章镇湾头、前进村和上浦凌湖等地仍有一定规模 。这是慈溪的一个:石马弄窑址:在鸣鹤镇白洋村白洋湖旁边,离越窑的中心产地上林湖也就几里路,南边是杜湖 。这地方瓷土好,交通也好,出的瓷能到宁波港 。好像九几年的时候忘了为什么被破坏了(不过好像采取了措施) 。寺龙口窑址初创于晚唐,停烧于南宋初年,是越窑的重要窑场之 一,也属于上林湖窑区 。
规格大小不去实地勘察没办法单纯引用数据说明 。
意义(引来的,你可以自己找,我觉得人家楼上的说的挺好): 经考证,越窑始于汉,比文献记载始于唐要早 。早在两晋时期,越窑就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烧制青瓷诸窑的龙头老大 。唐代烧制的瓷器造型精美、釉色迷人,被誉为“密色瓷” 。唐人所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是对越窑青瓷的高度赞美 。据《册府元龟》、《宋会要》、《宋史》等书记载,宋立国初期10余年间,吴越钱氏先后向宋王朝贡献越窑青瓷17万件 。由此可知,宋初,越窑在我国瓷器史上仍占有重要位置 。北宋中期以后越窑逐渐趋于没落 。三国时期,越窑青瓷的胎质、釉色与东汉相同 。胎质细腻,呈灰白色,烧结坚硬不吸水,釉色呈青色 。主要器形有碗、盏、罐、壶、盆、钵、盒、盘等实用器,另有供随葬用的灶、井、鸡笼、狗圈、碓、磨等冥器 。常见的纹饰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等 。西晋时胎色加深,普遍呈灰色或深灰色,釉色呈青灰色,器物除三国时期常见的器物外,又新增加了扁壶、鸡首壶、尊、狮形烛台 。纹饰以联珠网纹带成为该时期的主要装饰,另有禽兽纹带、瓜棱形纹,但数量较少 。六朝时期越窑器形变化总的趋势是,早期矮胖端庄,东晋开始陆续向清瘦秀丽方向发展,底由圈足变成平底 。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手感浑厚滋润,正像文献中所说的“如冰似玉” 。该时期主要器形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10余种 。器形的主要特征为盘口壶变成了喇叭口,碗由深腹变为浅腹,底有玉璧底和矮圈足两种 。鸡头壶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执壶 。晚唐以后,碗式更加丰富,除玉璧底碗、敛口浅腹平底碗外,还有荷花碗、荷叶碗、菱形花口碗等 。盘类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敞口、玉璧底盘,葵瓣口盘和方盘 。执壶的腹部做成瓜棱形,碗、盘的口沿做成葵花瓣形、莲花瓣形,盏托做成荷叶形 。唐代越窑器的装饰以画花为主,也有印花、刻花和镂雕 。画花线条简练,寥寥几笔就成一朵盛开的荷花 。印花多用于碗内底部或盘底,画面为圆形,有云龙、寿鹤、花卉等 。宋代早期的越窑器沿袭晚唐越窑器风格 。过去人们多把越窑带细线条画花装饰的器物视为五代时期的作品,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此类器物也出土于宋代遗址和宋初墓葬中,从而改变了过去人们对宋初越窑器的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