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诗书画各有什么特点( 六 )


瓷土中的三氧化二铁成分较低,三氧化二铝的成分较高,故可承受摄氏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造,这样使得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敲击发出清越的金石之声 。
釉质
陶器开始不施釉,后来出现釉陶,由于是低温烧造,所采用的是低温釉或铁质釉,烧造出的成品胎釉结合不够好 。瓷器一般都施釉,釉的品种多,胎釉结合紧密、牢固,釉质厚薄均匀 。
在上述几个区别中,制胎原料是最重要的方面,烧成温度和施釉是次于原料的另两个方面 。
可以肯定地说,瓷器生产是基于陶器生产而又高于陶器制造的一个门类 。其工艺价值、审美价值都在陶器品类之上(唐三彩、明清紫砂陶等特种工艺陶除外) 。
三国时期的瓷器
三国的制瓷业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相继建造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 。尤其是江南的浙江地区,窑场广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
三国时期的南方青瓷瓷器(主要是江南地区)普遍采用龙窑烧造,龙窑具有容积大,热效率高,燃料省,造价低等优点,使当时的瓷器产量、质量都有提高 。
瓷器的成型采用了轮制拉坯技术,并辅以拍、印、堆、雕和模制等技术,使器物不仅造型规整而且美观 。
瓷器的瓷胎原料都用当地瓷土,胎色呈浅灰色,与东汉晚期相似 。
釉料使用石灰釉,釉色呈淡青色,透明度较高,富有光泽 。施釉用浸釉法 。釉层厚而均匀;烧成温度掌控得当,无流釉或剥落现象 。
瓷器的器型在造型和装饰上承袭了汉代特征,常见的器型有碗、盘、洗、碟、钵、盆、罐、耳杯、格、香薰、虎子、水盂、水注、唾壶、盘口壶、鸡头壶、羊形器等,还有房屋、谷仓、灶、鸡笼、狗圈等随葬冥器 。
瓷器纹饰较多吸取了汉代陶器、铜器、漆器的图案花纹,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及兽足 。
断代提示
三国时期的瓷器罐、壶类等琢器器体不断加高,上腹收小,下腹和底相应扩大,重心向下 。碗等圆器都是拉坯成型,胎壁厚薄一致 。
三国时期南方青瓷主要窑口
越窑
越窑是浙江境内著名的古代窑址,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等地 。自东汉晚期烧制成青瓷,以迄宋朝,一千多年,其青瓷烧造,从未间断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 。陆羽《茶经》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越瓷类玉……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 。”
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以来,三国时期主要烧造青瓷,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坚硬细腻,胎呈淡灰色,少数烧成温度不足的,呈淡淡的土黄色 。
釉汁:釉色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剥落现象 。
器型:与前代相比,品种繁多,样式新颖 。常见器物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等日用瓷器,以及谯斗、火盆、鬼灶、鸡笼、狗圈、谷仓、碓、磨、米筛等明器 。
纹饰:主要是弦纹、水波纹、耳面印叶脉纹、铺首等;拍印、模印、雕刻等传统装饰继续保留;晚期出现了方格网纹,并在器身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佛像等,装饰逐渐繁复 。
瓯窑
瓯窑在浙江温州,自汉代就开始烧造原始青瓷 。三国时期烧造青瓷,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胎质较粗,坯体没能完全烧结 。
釉色:颜色大多淡青,透明度较高,也有少量青黄色和青绿色 。
器型:与越窑大致相同 。但基本不生产三足洗、狮形烛台、蛙形水盂、格等一类日用器和文具,也基本不生产用于随葬的明器 。
纹饰:多为弦纹 。
婺州窑
婺州窑位于浙江的金华地区,是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著名古窑 。由于其地在隋唐时属于婺州,故名婺州窑 。该窑址三国时期烧造的青瓷,具有以下特征:
胎质: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 。
釉色:一般为淡青色,少许为青灰色或青中泛黄;釉层厚薄不匀,常凝聚成芝麻点状;釉面开冰裂纹,在釉层开裂处和胎釉结合不紧密处,往往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 。
器型:以盘口壶、碗、碟、罐、水盂等日用器物为主,有少量猪圈、鸡笼、水井、谷仓等明器 。独具特色的器物是人形五联罐、三圆柱形足水盂 。
西晋时期的瓷器
西晋时期的青瓷,较之三国时期的青瓷,在烧造技术上又有了提高:依然使用石灰釉,但已掌握了釉中氧化铁的恰当比例,并基本控制了还原焰的烧成气氛 。其鉴定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