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诗书画各有什么特点( 八 )


德清窑
德清窑位于浙江德清县的焦山、丁山、戴家山、陈家山等地,是浙江境内最早的黑瓷产地之一 。虽然烧造历史很短,从东晋至南朝初年,仅一百多年时间 。但由于它的产品青瓷黑瓷覆盖面较广,所以,在历史上仍很有影响 。
胎质:多为黑褐色,少数是灰色或白色的 。
釉面:青瓷釉色较深,一般呈青绿、豆青或青黄色,釉层均匀,具有较好的光泽 。黑瓷釉层厚,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佳者釉面滋润,色黑如漆,釉光闪闪 。
器型:有碗、碟、盘、钵、盆、耳杯、盏托、罐、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灯等器物 。所产茶盏再配上浅盘形的盏托,成为时尚茶具 。直筒形小盖罐和扁圆形的盖盒,也是独具特色的产品 。
纹饰:比较简单,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几道弦纹,或在青釉器上点上几点褐彩 。
断代提示
德清窑瓷器造型简朴实用,轮廓线柔和,风格与婺州窑相似,不像越窑瓷器那样挺拔 。
南朝瓷器
南朝瓷器在两晋时期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创造出不同于前代的新风格 。
南方瓷业出现了闸钵烧造,青瓷已发展到很成熟阶段:在器形上,品种更加多样化;在器物造型上,趋于高大规整;在装饰上,改变了东晋时期的简单质朴,纹饰繁缛华丽,工艺细致精巧 。
南朝主要窑址
越窑
南朝时期的越窑在制瓷工艺上与前期相比,没有多少变化,变化主要是在器型和纹饰方面 。
胎质:胎呈灰色,胎壁致密;有少数胎较松,呈土黄色 。
釉面:通体施青釉,釉色匀净 。
器型:主要有碗、盘、盏、壶、罐、盏托、唾壶、虎子、鸡头壶等器型 。其代表性器物是青釉刻花壶,也是南北朝时期所独有的器形 。该壶大口、折沿、短颈、圆腹、平地假圈足 。肩围置流、柄以及二竖耳——流是短流,略弯;柄是短柄,上立,外翻;耳是复式系耳,双系耳耳孔较大 。两侧系耳对称,管状短流与单柄相对 。这种单柄壶是隋代注子的前身 。
纹饰:前期的褐色点彩依然流行,只是褐点小而密集 。装饰纹样主要是刻划莲瓣纹,多为仰覆莲瓣 。出现连续卷草花纹,即缠枝花纹;它是以植物的枝干或藤蔓为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于填充画面 。这种装饰纹样循环往复,婉转流动,节奏鲜明 。
断代提示
莲花装饰在南朝青瓷中普遍使用,此期越窑在器物外壁或盘面常常划刻重线仰覆莲,而且最早使用卷草纹(缠枝花纹) 。
瓯窑
釉色:普遍偏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 。胎釉结合还不如东晋 。
器型:与越窑相同 。
纹饰:常见弦纹、莲瓣纹和褐彩,其中褐彩使用最为普遍,最有特色,与东晋时期相似 。
婺州窑
釉色:普遍呈青黄色,胎釉结合较差,容易剥落 。
器型:继承了东晋以来的造型和品种,碗、钵、盏的数量大增,出现盏托 。
北朝瓷器
公元六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据考古发现,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范粹墓中的白瓷可能是最早发现的白瓷),中原地区也出现了本地烧造的白釉瓷器 。从此之后,我国制瓷业便形成了两大系统——以浙江上虞一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主要烧造青瓷的南方瓷系;以中原(河南、河北、陕西)一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主要烧造白瓷的北方瓷系 。
北方出现馒头窑,窑温明显提高,烧制出的瓷器更坚硬 。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型窑具,例如高大粗壮的各种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等等 。
北朝瓷器全属于日常使用器物,如碗、盘、杯、缸、壶、瓶、盒等,很少陈设器和明器 。生产的白瓷、青瓷、黑瓷都以素面为主,很少有纹饰 。纹饰装饰主要是莲瓣纹、弦纹、划纹 。
北朝时期的青瓷,与南方青瓷相比,还处于初期阶段的烧制水平:胎质较疏松,胎骨厚重,釉色青灰,挂釉不到底,易于剥落 。
北朝时期的早期白瓷,胎料经过淘炼,比较细白,没有上化妆土 。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处呈青色 。由此可见白瓷脱胎青瓷的渊源关系 。器型有碗、杯、长颈瓶、三系罐、四系罐等 。
北朝北齐时期,已能烧造成熟的黑瓷,改变了南方黑瓷独盛的局面 。其胎骨比较坚硬细薄,有的釉色漆黑光亮,釉质均匀;有的釉层较厚,器上半部呈黑褐色,下半部呈茶褐色 。器型有碗,四系缸、罐 。
北朝主要窑址——寨里窑
斋里窑位于山东淄博市城东,其时代为北齐,是目前所发现的南北朝北方唯一的青瓷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