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诗书画各有什么特点( 七 )


胎质的质地比较细腻,胎色较深 。
釉色多为青色,色调稳定,而且有透视感 。
器型增加很多,除三国时的器型之外,新出了不少器型,如鸡头、羊头、虎头双耳罐,鹰形盘口壶,人形、熊形、兔形水注,辟邪水注,方形或圆形扁壶、三足盘、水盂,盥盆、瓷俑等 。
纹饰装饰普遍使用各种印、划或堆贴花纹,通常在器物的口沿或肩腹部划弦纹和压印斜方格网纹、连珠纹、禽兽纹等 。器物上还常常堆贴铺首等立体纹饰,常与网纹、连珠纹带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多层次的艺术效果 。
断代提示
西晋时期的青瓷,已受到佛教东传的影响,出现了佛造像、忍冬纹等佛教艺术的因子 。
西晋时期的主要窑址
越窑
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较之东汉晚期和三国时期青瓷区别较大 。其鉴定特征如下:
胎质:胎骨较以前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 。
釉色:普遍为青灰色,釉层厚而均匀 。
器型:此时的器型矮胖,端庄稳重 。品种较多,除日常生活用瓷和文具、卫生用瓷之外,还有许多随葬的明器 。主要有盘口壶、扁壶、鸡头壶、尊、罐、洗、盆、格、盒、灯、砚、水盂、唾壶、熏炉、虎子、猪栏、狗圈等 。
装饰:器身多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连珠纹或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为装饰;器足多以刻画细腻的龙头、虎首、熊形来装饰 。
瓯窑
胎质:较粗,胎色呈白色 。
釉色:青色,色淡,胎釉结合欠佳,常有剥釉现象 。
纹饰:较为简单,有弦纹、水波纹 。
器型:与同期越窑相同 。
婺州窑
西晋前期青瓷类似三国时期的青瓷,西晋后期有较大变化,其特征是:
胎质:用红色黏土作坯料,烧成后的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 。
釉面:在胎上使用化妆土,因此釉层滋润柔和,釉色青灰或青中泛黄 。其釉面开裂和析晶的情况比以前使用瓷土做胎的瓷器还严重 。
器型:主要有盘口壶、罐、盆、碗、碟、簋、水盂、唾壶、虎子等日用器物;明器有谷仓、水井、谯斗、鸡笼、猪圈等 。罐壶等肩部近平,上腹向下斜出,下腹向内聚敛,有别于其它瓷窑 。
东晋时期的瓷器
东晋时期瓷器的最大特点是,青瓷与黑瓷共存,单一的青釉传统被突破 。
青瓷在西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型更加丰富,装饰更加美观 。其具有以下特征:青瓷生产开始普及,器型和装饰由繁复趋向简朴,注重经济使用 。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青瓷与黑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在工艺上设法加重铁釉着色,便能烧造成漆黑闪亮的黑瓷 。早期的黑瓷呈色多为黑褐色,玻璃质感差,到东晋时期,浙江的德清窑才烧制成功真正的黑瓷 。黑瓷的出现,丰富了釉装饰的内容 。
东晋时期的主要窑址
越窑
东晋时期初期,越窑青瓷与西晋时期的风格相类;东晋中后期,越窑青瓷生产有扩大的趋势 。其鉴定特征是:
器型:偏重于日常用器,如餐饮具、文具、卫生用瓷,停烧以前曾大量烧造的随葬用明器 。新出的器形有莲花尊、牛形灯、圆形格盘等 。器形演变由西晋时的矮胖逐渐向高瘦发展,变得更为秀气 。
装饰:趋于简便,大多通体光素,仅在肩、颈、口沿等部位装饰一二道弦纹,少数器物上使用水波纹和莲瓣纹 。西晋后期出现褐斑装饰,此时盛行 。普遍在器物口沿、肩腹部醒目处和盖面上点彩,变幻出多姿多彩的优美图案 。为以后的釉下彩绘瓷的烧造成功创造了条件 。
瓯窑
东晋时期的瓯窑,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 。其鉴定特征如下:
胎质:胎子细腻,呈白色 。
釉色:釉层厚而均匀;釉面大多呈淡青色,部分为青绿色,青黄釉少见;胎釉结合牢固 。
器型:以牛形灯、五联罐、褐彩盖罐等器为特色 。
纹饰:普遍使用褐彩,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器物口沿及肩腹部加几点褐彩,或者在器物的肩腹部褐色点彩组成各种图案;二是绘长条形褐彩,用毛笔绘彩,起笔细,收笔粗;线条的粗细长短视画面大小而定,盖面小条形褐彩就细小,器腹部大,条形褐彩就粗大 。
断代提示
用毛笔绘的条褐彩这种装饰手法是瓯窑独有的,为当时其它瓷窑所不见 。
婺州窑
胎质:仍沿用西晋后期的红色黏土作坯,胎色较深,多呈深灰色或紫色 。
釉色:青黄色或青黄中泛一点褐色,釉面开裂,析出晶体较多 。
器型:主要有罐、壶、碗、碟、水盂、鸡头壶等器,不见明器 。盘口壶腹部瘦长,肩腹采用柔和的圆弧形廓线,有别于其它瓷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