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答题解题技巧有哪些( 六 )


3、比较不同诗中作者的感情
高考对诗人情感的考查,方法除了整体感知外,有时还可根据作者心境、身份、地位的不同,比较诗中具体情感的异同 。这个比较具体又可分为二类:
(1)比较不同诗中同样词语心境的异同 。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
这二首诗中虽然都写了“独坐”,但由于作者所写的环境不一,因而导致所抒发的感情(心境)也不相同 。分析时同样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感知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读书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再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金陵晚望金陵图
高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这两首都是咏史诗,吟咏的对象都是“金陵”,这个当年的六朝古都、繁华圣地 。诗里都提到“伤心”,诗人的情感也是一样的,结合注释中提到的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都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
(2)比较同样对象在不同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海棠 (宋)苏轼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这二首诗都写到了“把烛赏花”的情景,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 。苏诗先写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 。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 。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表达了作者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而白诗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
(二)辨析创作的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创作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另外,诗歌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对表现手法的考查题型主要有:
1、填空判断
这是诗歌表现手法考查中最为简单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各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并具备一定的辨别判断能力 。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即铺陈叙事;比即打比方,如《硕鼠》中用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兴即“欲言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语),如《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引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叙述了古代妇女采芣苢的劳动场面,用“采”“有”“掇”“捋”“袺”“襭”这些动词,重章叠唱,将场面写得栩栩如生 。显然这里是铺陈叙事,因此此题的答案为“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