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柳亚夫郭沫若诗词的特点( 二 )


风;红霞既呈朵朵状,如何又似百重衣?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六
句话,二十一个字,只说明一个意思:办事要争取时间 。上阕:「小小寰
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五句话也只说明
地球上苍蝇哀鸣 。既不精练,也不含蓄 。苏东坡曾批评秦观,「十几个字
,只说得一个人从楼下过」假如他看到毛泽东这首词,会如何评价?
毛泽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数字,选集正篇四十三首中,不含
数字者仅五首 。光是用「一」字起头的七言句,就有七句之多 。它们是:
「一年一度秋风劲」,「一唱雄鸡天下白」,「一片汪洋都不见」,「一
样悲欢逐逝波」,「一山飞峙大江边」,「一从大地起风雷」,「一篇读
罢头飞雪」 。其他「一」字开头的六言、五言、四言句也不少 。此外,用
「二」到「十、百、千、万」开头的七言句,除「八」之外全有,有的还
不止一句 。如「五州震荡风雷急」,「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帝三皇神
圣事」,等等 。其他夹在句子中间的数字更多,如:「八万里」「一千河
」「九派」「三河」「万里雪」「万里霜」「万里埃」「千里雪」「千钧
棒」「百丈冰」等等 。这个特点大概与他平时思维和讲话的习惯有关 。他
倡导的用数字说事的风气,成为「党文化」的一个特色 。
高手作诗词,除了叠字、排比外,都会避免重字 。但毛泽东的作品很
不讲究 。例如他最得意的两首「沁园春」,重字特别多 。? 长沙? 中,
有三个「江」和「万」,两个「山」「百」「流」「年」;? 雪? 中,
有三个「风」,两个「大」「山」「看」「天」「外」 。此外,「望长城
内外」和「看红装素裹」,虽非重字,却是同意义的「领字」,也算是缺
陷 。总之,还是功力不足 。
说毛泽东诗词「水平最高」者,一是某些懂诗的文人,慑於淫威,不
敢不作违心之论;二是根本不懂诗的愤青半吊子,长期生活在假大空的语
言环境中,看到合辙押韵的标语口号,就认为那是最高水平的诗 。
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发表声称毛泽东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作
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诗中提到长征、战锦、晏鸟、昆鸡,似乎是批
判林彪 。但,六三年林彪还是国防部长,而且正是「高举、紧跟」毛的时
候,毛泽东不可能写这种诗 。如果此诗真是毛所作,应是作於「九一三」
之后,去世之前 。一九七八年毛的忌日发表它,其目的可能跟发表「给江
青的信」一样:表明伟大领袖洞察一切 。或者,根本就是有人假托、伪造
。这首诗没有写出对死者的感情,格调不高,技巧更谈不上 。
毛词中,我觉得较好的有:两首「沁园春」,「蝶恋花,答李淑一」
,「卜算子,咏梅」,其次是:「菩萨蛮,黄鹤楼」,「采桑子,重阳」
,「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浪淘沙,北戴河」,「水
调歌头,游泳」,「贺新郎,读史」等 。七律中,「长征」、「送瘟神」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还可以 。它们在词坛上,可以聊充一家,仗著「
文以人传」的优势,不易湮没 。其他那些没多少欣赏价值的,恐怕很难作
为「文学作品」而流传,只能保留在毛泽东的历史传记中 。当然,欣赏诗
词,见仁见智,各人有不同选择 。但,毛泽东诗词并非每首都够水平,则
是毫无疑问的事 。
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落是“五四”时期 。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以《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 。这是郭沫若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的程度很高 。这当然跟“五四”时期特定氛围有关,那种宽松、自由、充满朝气的环境也有利于形成郭沫若浪漫的人格与创作风格 。
第二个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 。由“文学革命”、“两个口号”论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郭沫若常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虽然其浪漫的个性并不宜于政界,却也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 。他的创作告别了“五四”时期那种朝气,而逐步强化了现实感,而浪漫主义的想像力和激情也衰落了 。从文人普遍感时忧国的时代风尚看,郭沫若这种转变是必然的,甚至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转变并不适合郭沫若那种天才型、文艺型性格 。郭作为浪漫诗人的心理、性格不能不被现实政治所扭曲、束缚,这一时期虽然也创作过《屈原》历史剧这样有影响的作品,但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造力与时递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