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柳亚夫郭沫若诗词的特点( 六 )


而将文化视为丧邦兴邦之经国大业的毛泽东,对郭沫若的特殊作用了然于胸,有很高评价 。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让周恩来重抵重庆时捎去一封致郭沫若的热情洋溢的信 。信写得亲切、热诚,真是推心置腹,不能不使郭沫若悄然动容 。只是从毛泽东称赞郭沫若的成就“觉得羡慕”的字里行间,似乎可以读出别样的一点东西来 。一方面反映出毛泽东对学术研究(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和文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显露出毛泽东对于大知识分子(尤其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教授)的不甘其下的微妙心态 。这就不难明白,毛泽东在其晚年,在“四个伟大”的头衔中,何以最为看重“导师”,而不是“领袖、统帅、舵手” 。
紧跟毛泽东,歌颂毛泽东,做毛泽东的老学生、好学生,就成了郭沫若后半生的唯一使命 。郭沫若依然以精力饱满的国务活动家的形象活跃于世人面前,诸如热情地参与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主持全国文代会的开幕式,频繁率团参加各类国际和平会议,更不时发表长篇短制,以无前的“兴会”歌颂大跃进,歌颂“三面红旗”,歌颂“文革”,歌颂中共的一切决定 。
以至于文革前夕,郭沫若为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手迹发表而撰文注解时,竟称毛泽东的诗词是"诗词的顶峰",称毛泽东的墨迹是"书法的顶峰",与林彪的"顶峰论"正好形成呼应 。最奇特的是,郭沫若论毛泽东诗词墨迹还能与毛泽东高度赞扬的林彪的"四个第一"结合起来:
……(毛泽东的墨迹)写得多么生动、多么潇洒、多么磊落,每一个字和整个篇幅都充满着豪放不羁的革命气韵 。
在这里给我们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乃至从事任何工作的人,一个深刻的启示 。那就是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抓活的思想第一 。这'四个第一'的原则,极其灵活地、极其具体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
其实还可以补充几个第一:郭沫若对毛泽东的这种颂扬,足可以称作中国文艺界之第一,郭沫若做毛泽东的老学生、好学生,也足可以称作中国文艺界之第一……但所有这些,并没有能够庇佑文革中的郭沫若 。
在文革初期郭沫若被批判了,但由于他小心迎合当权者,写了许多赞美文化大革命的诗作,因此没有受到过大冲击,在整个70年代基本安然无恙 。这也是后来他的政治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 。文革结束之后,他立即赋词抨击“四人帮” 。
认识和分析历史人物,确实须待历史的积淀 。参考资料:http://www.gmw.cn/content/2004-07/05/content_52794.htm
谁知道毛泽东诗词_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_的写作背景!急急急啊!!!50字左右即可、创作背景:
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苏联再在其报刊上连续刊登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 。我国的一些传媒也连续发表文章,予以还击 。同年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此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坚强的中国人民 。毛泽东读后当即作此和词 。本来郭词写的理直气壮,富有激情 。但无意间似乎把反动派的声势过分看中了些:“沧海横流”、“天垮下来”、“世披靡矣”,未免言过其实 。毛泽东的和词,就是针对这一点而发的 。诗人高昂的时代巨人的头颅,对几伙苍蝇、蚂蚁、蚍蜉等害人虫,投以蔑视的目光,给以憎恶得申斥;并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显示了胜利的信心 。本诗写于1963年1月9日,首次公开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
郭沫若:用毛泽东诗词作对联19xx年3月21日的《光明日报》4版,刊出了郭沫若的《毛主席诗词集句对联》 。这些集联长长短短,排版出来错落有致,加上精细边框,显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郭沫若集毛泽东诗词对联,并非突然兴趣所致,而是有一个逐渐的过程 。1961年12月,郭沫若到端州七星岩湖畔的桂花轩参观,轩门外,就有集毛泽东词句的一副楹联:
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 。
上联用的是毛泽东在1934年夏天写的《清平乐·会昌》词中的句子;下联集自1936年写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这两首词虽写作时间、词牌均不相同,可将内中的句子集成对联后,却十分贴切 。郭沫若见到此联后,大为感叹 。由此引发,他立即写出一首七律《题桂花轩》,在诗中将这副联含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