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读后感怎么写?( 六 )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 。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而中国于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钱穆的最坏打算没有发生 。
所以说钱穆先生著《国史大纲》更多的是在考量历史对于国人的价值 。
近年来,牟经济发展之思维甚嚣尘上,历史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学科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以至于误解 。有鉴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碰撞,通过阅读史书,这是在其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
凡读史者,先排除其中被迫读历史者,即使有志于历史学科的人也对于历史抱有不正确之思想 。我们必须明确,所有欲在国史上有大出路的人,不单单需要丰厚的历史学识以及敏锐的历史视角,更多的则是需要一种研究历史的人文情怀 。这在钱穆先生列于书前的诸信仰中一条有关,即“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存与敬意 。”这种历史情怀只有在国人上才可发掘到,而西人治国史能难有这样一种情怀 。这不免使我想到,治史的眼界取决于一种个人的情怀 。就如同面对于黑白两种颜色,有人喜爱白色,竭尽其能去说白色的好 。有人喜爱黑色,竭尽其能说黑色的好 。而大情怀者则是融黑白于一,但却又不完全囿于黑白之色 。
读完此书,我也对于国史之价值进行考量,若谈及狭义的历史,则便是各类历史书籍上分宗列举之实例,而要谈广义上历史,则便是历史背后所蔓延而出一种精神力量,也就是一种文化的价值 。狭义上的历史可以使人明智,而广义上的历史则已经超出具体之实物,变成了一个特殊的价值符号,我更愿把其当国人的一种普遍的信仰 。
中国人与美国人不一样,凡今日中国之文艺作品(文学、影视、绘画等)皆重于对待历史元素的回归,而美国人则重于对不可考事物之想象 。抛却文艺作品与商业利益的挂钩,我很容易发现所有这些背后的价值倾向 。而要将民众团结在同一面旗帜(不自觉的思维模式、不自觉的行为动机)之下,对于中国人而言,需要源自历史而又更加抽象的一种历史精神,
而这也正是《国史大纲》这样一部书真正所要追寻的价值 。

国史大纲读后感怎么写?


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