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读后感怎么写?( 三 )


直至魏晋南北朝,士族门第发展到顶峰 。主要原因此时连年动乱,武将作乱,王朝更替频繁,再加上南北对峙 。但王朝的更替并没有对这些世家大族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每一个新上台的帝王都需要士族的支持,都需要靠士族门第维持其脆弱的统治,甚至有些朝代的更替还有这些士族门第的影子 。所以帝王换了一个又一个,王朝换了一朝又一朝,但士族门第依然稳如磐石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成为士族门第的典型代表 。特别是东晋,"王与马,共天下",门第势力之盛可见一斑 。东晋南渡,依仗的是王敦、王导两兄弟,王敦统兵在外,王导执政在内 。晋元帝尊王导为"仲父",晋成帝见王导躬身行礼 。
同时,此时的选官制度逐渐演变为九品中正制,讲人才分为上中下三等,每一等级又分为上中下,共三等九级 。但人才的品评系于"中正"之手,这一官职基本掌握在士族门第的手中,相当于由是族门第之人来给天下的读书人划定等级,评定优劣,遂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局面的形成 。另外,两汉之时的官员,与举察制度相辅并行的尚有学校与考试制度 。及至东汉,门第势力业已成型,学校与考试制度遂遭受到冷遇,重要性越来越低,以致难以存在 。
至晋朝南渡,南北对峙之局逐渐形成 。故士族门第也有南北之分 。南朝士族门第分侨姓与吴姓,随晋朝南渡的士族为"侨姓",以王、谢、袁、萧为代表,当地士族为"吴姓",以朱、张、顾、陆为代表 。吴姓士族不如侨姓士族 。北方士族也分两类,汉族为"郡姓",山东以王、崔、李、郑等为代表,关中以韦、裴、薛、杜等为代表,鲜卑为"国姓",以长孙、宇文、窦等为代表 。
留在北方的士族与随晋朝南渡的士族而言,地位与门望皆较次,但因北方处于胡族的统治与逼迫之下,所以北方士族不得不厚结民众,以此保持自己的地位,借以博得胡族统治者的重视 。较南方士族而言,也更为务实 。南方士族因无异族的压力,当权者亦需要其维持自己的统治,因此南方士族圈田占地、把持仕途、远离民众,逐渐腐败堕落,与北方士族的差距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北方士族甚至扛起了当时士族门第的大旗 。
经过四百年的动乱,终于盛运再临,遂有隋唐之统一 。隋唐的代表是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荣阳郑氏、太原王氏 。但此时,五姓七望也已是士族门第夕阳的余晖 。士族门第没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隋唐两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制度,这给平民百姓进入仕途打开了大门,破除了士族门第的长期垄断;二是隋唐两代均有意识的抑制土地兼并,削弱了士族门第的经济基础;三是当权者有意识的压制士族门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