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读后感怎么写?

国史大纲读后感(一)
孙述鹏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1895.7.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
(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 。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 。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分封)统一到郡县的统一(这在秦汉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到东汉完成),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这在隋唐两代完成),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 。著者十分注意中国行政官吏选拔制度、士在文治政府中的地位、政治权力与四民社会的关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秦以后学术,不仅从宗教势力下脱离,也从政治势力下独立,渊源于晚周先秦,递衍至秦汉隋唐,一脉相承,历久不衰 。北宋学术的兴起,实际上是先秦以后第二次平民社会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新气象 。就经济而言,秦汉以后的进步表现在经济地域的逐渐扩大,而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政治建设逐渐平等相伴而行,尽管在历史上快慢不同,但大趋势是在和平中向前发展 。该书也分析了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的"病态".如中唐以后的社会是一个平铺散漫的社会,政治仍为一种和平大一统的政治,王室高高在上,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相隔太远,容易招致王室与政府的骄纵与专擅 。又如社会无豪强巨富,虽日趋于平等,然而贫无赈,弱无保,其事不能全部依赖于政府,而民间又苦于不能自振 。再如政府与民间沟通在于科举,科举为官后出现腐败等 。这都是中唐以后的病态 。宋儒讲学主要是针对这种种病态而发 。然而宋以后不能自救,中国政治进一步遭到损害 。明代废除宰相,尊君权,以及清朝统治,皆背离了传统士人政治、文治政府的精神 。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中的病态 。挽救这些病态则需要一种"更生".这种更生是国家民族内部自身一种新生命力的发舒与成长 。书中认为,我民族数百世血液浇灌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了生机,不仅能挽救自身病态,而且能回应西方文化挑战,争取光辉的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