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有哪些作用

香草美人是屈原提出来的,在他的 诗作里经常可以看到 。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 。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 。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 。”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 。”(均见游国恩《〈离骚〉纂义》)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 。
当时的楚国,君昏臣奸,政治黑暗 。屈原遭嫉受压,只能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追求 。诗人种植了大片的香草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其目的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刘献廷在《离骚经讲录》中说:“当屈子立志之日,岂为独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直欲使香泽遍薰天下,与天下之人共处于芝兰之室也 。”屈原欲使多数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群体意识 。“高尚正直则是促进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 。”(《歌德谈话录》)可悲的是,这些经过诗人心血培植的香草,经不住淫风恶雨的侵袭而竞相变节变质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但是,诗人并不随波逐流,而是立志不变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
《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 。前人大多认为美女代指明君贤臣 。王逸说:“女以喻臣 。”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 。”(均见《〈离骚〉纂义》)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内外美统一的女子 。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又有动人之仪表的女子,来陪伴自己,安慰自己 。然而找来找去,总不能如愿 。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 。屈原的人格美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渗透并表现在诗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上 。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诗人的人格立体化了 。屈原的人格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 。
屈原的香草美人
屈原的香草美人
近日翻到一篇胡适先生的《读〈楚辞〉》的文章,是胡适先生在1910年10月,应洪熙、思永们的读书会的讲演(原载<<努力周报.读书杂志>>1922年第4期) 。我看到的版本是〈〈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上的文章 。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大胆假设,第一个看到的观点是:屈原是谁?我就非常震惊,难道胡适先生竟不知鼎鼎有名的楚大夫屈原是谁吗?今天即使三岁孩童也能吟上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都知道,五月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在胡适的年代,在古典文学陶冶下成长的人,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一开头就很有意思,有吸引力 。
鉴于我想写的东西是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于是我引的是胡适先生提出的第四个否定:〈〈楚辞〉〉的文学价值 。他说,屈原的传说不推翻,则楚辞只是一部忠臣教科书,但不是文学 。如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本是白描的好文学,却被旧注家注上“言君政急则众民愁而贤者伤矣”(王逸)“喻小人用事则君子弃逐”(王臣)等等荒谬的理学话,便不见他的文学趣味了(胡适文章话) 。下面他还举了一段例子: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堞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者兮远者 。
洪兴祖注曰:既诒湘夫人以袂堞,又诒远者一杜若,好贤不已也 。
或五臣注曰:袂堞皆事神所用,今夫人既去,君复背以,无所用也,友弃遗之……杜若以喻诚信:远者,神及君也 。
……
最后,胡适先生还提出我们必须推翻屈原的传说,打破一切村学究的旧注 。从〈〈楚辞〉〉本身上去寻找他的文学兴味来,然后〈〈楚辞〉〉的文学价值可以有恢复的希望,
所有的这一切彻底地推翻了我二十年来所学的关于屈原的知识,令我怀疑屈原的价值到底有没有老师传授给我们的那么高?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仅仅是香草美人吗?难道屈原仅仅是喜欢香草美人,喜欢美的东西,在美的东西里面,他没有寄托自己的思想吗?香草美人仅仅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香草美人吗?屈原作为当时有名的诗人,他的作品难道没有寄托他的思想的?孔子说:“诗以言志 。”我觉得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