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翻译( 三 )


你今后应该把自己看成是贫苦的百姓,看成是地位低下的士兵,吃苦尽力,要用这些身份来处理求学时遇到的问题 。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就算以后得到我的庇荫,在毕业之后,谋得一官半职,也要深切了解底层百姓的艰苦,而不致于自认为聪明,自认为杰出 。
我已是五十岁开外的人了,官居一品,天下闻名,但还是要小心谨慎,常常担心自己做错事,不敢放纵 。
你跟随我的时间很长了,一定会亲自实践并努力坚守,不要自认为是尊贵的公子,就随随便便,全不在意,这不是我对你的希望,你一定要谨慎啊 。
冷暖更应该要自己注意,尤其警戒奸邪之事赌博等行为,即使不被人知道,也耗费时间荒废学业,万一被人知道,甚至有可能被日本官吏拘捕,那么我的脸面往哪里放?你肯定不值得可惜,那我有怎么办呢?你更应该努力革除我所嘱咐的这些事 。
我的身体很好,家里的老老少少也都平安,你不必挂念 。你要全心求学,不要随便在外乱跑 。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 。
诫子书翻译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张之洞是清末重要的政治家,清流派中坚,洋务运动后殿,也是晚清推行新政的重要角色,他兼容新旧,稳健明达,与时俱进 。他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中体西用”主张,对近现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遗著辑为《张文襄公文集》 。
他的经历大致是这样的: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 。1880年授翰林院侍读,次年擢内阁学士,又任山西巡抚 。1889年8月,调署湖广总督 。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后,张之洞曾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建议“慎固津沽及盛京” 。

【诫子书翻译】

10月26日致电李鸿章,提出“购兵船、借洋款、结强援”三项主张 。10月底,日军强渡鸭绿江,辽沈危急,建议“购快船、购军火、借洋款、结强援、明赏罚” 。
11月2日,调署两江总督 。11月7日,致电李鸿章,指出“无论或战或和,总非有船不行” 。11月下旬,日军围困旅顺,张之洞先后致电李鸿章、李秉衡,要求急救旅顺,均无效 。
1895年初,日军进犯山东半岛,张之洞给山东巡抚李秉衡发急电,建议“多募民夫,迅速星夜多开壕堑,于要路多埋火药,作地雷”,抵御日军进犯,并致电朝廷,沥陈利害,极力反对割台 。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上奏献策废约,并激励保台抗日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张之洞参与“东南互保” 。1906年晋协办大学士,又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 。1908年11月,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从经历上看,张之洞是那种会做官、会办事、脑子灵活的人 。
张之洞的爱国情怀
同为少年得志,但与早年驰骋疆场的李鸿章相比,后起者张之洞走得更平更顺 。从其幼年开始,张之洞即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禀赋,其博闻多识,文才出众,14岁中秀才,16岁又在顺天府乡试中一举夺得“解元”(即举人第一名),天资之高,可想而知 。
同治二年(1863年)会试中,慈禧太后钦点其为探花郎,一时声名鹊起,并进而成为清流党中的中坚人物 。
京中为官十余年后,张之洞被外放为山西巡抚;3年后,因中法战争爆发而调任两广总督 。尽管之前未尝与闻军事,但张之洞在这次战争中仍展现了很强的识人用人之才,其先后举荐刘永福、唐景崧、冯子材等将,并由广东提供大批军饷粮械供给前线,最终清军在镇南关与临洮大败法军,取得晚清对外战争中一场难得的胜利 。
或因如此,正在湖广总督任上的张之洞在甲午年也是极为活跃,其认为“朝鲜乱作,日本与中国将失和”,因而主张在朝鲜采取主动、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 。
战争爆发后,张之洞更是热情高涨,他几乎每天都要向清廷电奏自己对战情的看法和建议,有时甚至一天连发三、四电 。当然,张之洞的积极并不仅仅表现在嘴上,其在后方也确实做了不少扎扎实实的工作,如筹兵筹款、筹械筹运等等,均给予前方大力支持 。
具体而言,湖北在甲午年共调遣一万多人北上参战,其中包括襄阳马队七营、熊铁生马步十营、副将吴元凯炮队四营,由提督吴风柱亲自率往 。至于其他取道湖北北上的外省部队,张之洞也尽力给予饷械援助,如刘树元部、魏光焘部各两万两银等 。
调任两江总督后,张之洞更是不遗余力,其在扬州、清江、宿迁至山海关、锦州沿线设“江南转运局”十二处,江南“调北上诸军共五十余营”,其饷械均由张之洞方面供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