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翻译( 四 )


战争后期,在京畿危急之时,张之洞主动承担了十营湘勇的军饷,以作“入卫之师” 。山东威海危急时,张之洞又主动送去新购的快枪一千枝、子弹一百万发,山东巡抚李秉衡为此大为感激,其回电称:“我公统筹全局,谋国之忠,与人之厚,诸深钦佩!”
可惜的是,这一切努力终究未能挽回战败的结局 。议和期间,张之洞多次要求清廷将“饬知北洋大臣之事一并电饬南洋知之”,
但未能得到回应 。和约签订后,张之洞“痛恨发指”,其屡向清廷电奏沥陈,要求“迁都太原、废约再战” 。为寻找毁约借口,张之洞甚至不惜天真的提出,条约乃李鸿章“伤重昏迷之际,李经方等冒昧应允”,理应视为无效 。
在所有努力均告无效后,张之洞愤而指斥清廷“坐视赤县神州,自我而沦为异域,皇太后、皇上将如后世史书何?”如此愤激之语,换到平时恐怕就得冒撤职乃至杀头的风险,但最终仍无事于补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诫子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无力回天:甲午前后的张之洞
诫子书翻译白话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翻译

扩展资料: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
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
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
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诫子书
中国四大经典诫子书原文及翻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