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养生之道|国医大师—张灿玾的养生之道!( 二 )


人之生机,随春夏而生长,随秋冬而收藏,这种周期性活动,是自身的一种规律性,故必应之而行,则人体安和 。我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气候变化,随时调节衣着,尤其注意保温 。若不慎审,偶或感冒,立即服药 。若迁延时日,一则拖延难愈,二则常可诱发他病 。另外,每出行带衣较多,可防天气突然变冷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特别强调阳气的重要意义,很有道理,我亦注意此事 。因阳气一伤,则防卫无力;阳气一失,则生机立危;阳气竭尽,则孤阴难存 。故需注意加以保护 。
《吕氏春秋重己》云:“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机;肥肉厚酒,百思特网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间,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这句话虽然只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但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在生活方面不可过分贪求优越 。我的饮食习惯是:饮食以清淡为主,五谷杂粮皆用,菜类则以蔬菜为主,既有利于身体,又可保持肠胃通畅 。青年时期虽能饮酒,但不成癖;不偏食,不贪食,不吃零食 。故脾胃健康,食欲常盛 。食量不减,可以保证后天之本 。衣着不求华美,只求四时可更换为是 。少壮之时,坚持骑自行车,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以活动关节 。住处不尚豪华,只求工作方便 。保持简朴,惟行俭约,既不丧志,又可养形 。
4 知 足 常 乐,乐 以 忘 忧
所谓知足,非指不求上进,不求提高,不求发展 。而是说对一般的现实生活条件,自当满足 。我的一生,从不放弃奋斗目标而去追求不必要的奢望,这就是我在物质生活方面坚守的原则 。因此,也就不会有过多的烦恼 。
安乐,是每个人所向往的 。孔子曾自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说他的得意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忧患与安乐,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矛盾,问题在于认真地对待和妥善地处理 。孔子所说的,就是把忧患转化为安乐的实例 。我的一生也遇到过多次忧患 。如青年时因膝关节病几乎致残,中年时期两次住院,及至影响工作能力 。在患病期间,尤需记取名人名言,效仿先辈正确对待忧患的态度,激发起各种情趣和爱好,在忧患中寻求安乐 。所以在多次的忧患经历中,终能争取身心不受大的影响 。否则,很容易在忧患之中,一蹶不振,则身心之健康,自难维持 。
5 忙 里 偷 闲,能 忍 自 安
人之生也,百年之过客,匆匆一世,欲有所为,忙亦必然 。然而人的精力与体力毕竟有限,欲以有限之体力与精力,去完成无限的事业,就需合理地安排、科学地调节,才可保证精力与体力久用而缓衰 。我在青少年时期,农忙季节下田劳动,都带一本书在休息时阅读 。工作忙碌时,利用休息时间,可读一点提神的书,阅读专业书劳累时,可以改换专业外的书 。兴趣的交替,兴奋点的转移,日久自成习惯,既不劳累,又可休息 。
《旧唐书孝友传》云:“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赐以缣帛 。”我在青少年时期,就多次听父亲讲过此事和唐代宗所谓“不痴不聋,不为家翁”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对待一些家庭琐事的态度,很有启发性 。我的家族,历来人支旺盛,丁口众多 。祖父、父亲和我都曾经历过四世同堂的阶段,也基本上是这样去对待一些琐事 。就是在社会活动中,凡非原则性重大问题,也是以忍让为是,可行则行,不可行则止 。所以未曾发生过人际关系过度紧张的局面 。不强加于人,可以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造成身心不快 。此亦养性之法 。
6 山 川 遣 兴,吟 咏 抒 怀
我国神州大地,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奇珍异物,山川寄人以灵秀,大块假我以文章 。古人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我等居此乐土,住此佳境,何不在风和日丽之日,花香月朗之时,约两三知己,做一番江山闲主 。以赏此无限江山、无穷风物,既可以赏心悦目,亦可以遣兴抒怀 。信可乐也,斯可乐也 。
我自来济(编者注:山东济南)之后,数十年间,公务繁忙,曾行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公事之余,亦曾览诸海岳山川、江湖胜迹 。或登高而歌,借以呼天吸地;或极目而望,借以俯察万物;或置身洞天府地,借以探索幽隐;或游观古今胜迹,借以凭吊岁月沦桑 。当此之时,既可一新耳目,又可遣兴抒怀,不知老之将至。兴有未尽,归后或为游记,或为百思特网诗词,或发议论,或谱歌曲,或言志,或咏言,忘身于物外,寄情于物中,犹可谓养神之善举也 。唐人王勃《滕王阁序》曾谓“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人之生也,当有所作为于社会,老之将至也,不可无伏枥之志 。回首当年,展读昔年笔墨,亦可增欣慰之心,忆少壮之情,不亦快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