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类教育类的本科毕业论文( 七 )
(1)注重课内—外阅读整合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处理好精读与粗读的关系,注意读书既要有深度,又应有广度;既要以读带写,又以写促读 。课外阅读时,教师应少讲多读,给学生留更多的读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 。
(2)处理好作业与阅读的关系 。教师布置作业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要求,不搞题海战术,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广泛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另外,教师也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的社会性,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从而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共6页,当前第5页
(3)减少课外阅读的功利目的 。其实人天生就是爱看书的,只是我们过多地增加了功利目的,才使得读书变成了“苦差使” 。在阅读初期,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让孩子有成功的满足的感受,不应强调多多少摘抄,写多少读书笔记,可举行“读书会”,让孩子交流读书的体会,通过教师朗读节选作品了解全部作品,通过教师讲故事激发孩子阅读的欲望 。
(4)教给科学的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保障 。一是阅读方式多样化,如默读、朗读、
涌读、精读、略读等,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阅读方法;二是边读边思,勾画、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三是合作中阅读,阅读后要与别人交流讨论;四是有选择地阅读,要自觉抵制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对身心健康不利的读物;五是在实践中阅读,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如在作文、班级黑板报、文艺活动等,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
5、 配合课外阅读开展活动,狠抓落实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提高课外阅读的水平,教师可以引导开展阅读后的活动 。利用课堂五分钟演讲促使学生精读课外优秀文章 。具体的做法是:用课堂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把最近读到的、觉得有价值的名篇佳作以演讲的方式向同学作推荐介绍 。介绍包括:作者介绍、作品价值、内容概要或基本观点、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精彩片段和若干感想 。每堂课按坐位依次轮流,每学期至少一次 。每次演讲后,老师要言简意赅地做些点评 。点评方式丰富多样,具有个性,完全是一种生活化的阅读,是一种平等的切磋交流 。每次演讲,要求学生反复研读,广泛收集材料,写成底稿 。演讲时可以有提纲,鼓励“脱口秀” 。个别程度较低的,允许“照本宣科” 。课后帮助同学修改、充实、完善底稿,然后全班传阅,使学生演讲一次就经历一次深刻的精神成长过程和语文能力全方位的训练 。我不满足把阅读仅仅当作技能,而是用它来点亮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让他们获得满足感、解放感、提升感,释放无穷精神的能量,推动学生阅读的自我进步,精神成长 。这次活动促进学生读书时精与博结合起来,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逼迫教师不得不去广泛的阅读,深入地思考 。另外,可以召开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心得报告会,发动学生自办小报,自编手抄书(学生创作的童话、寓言、诗歌、小小说),写读书笔记,写书评;还可以展开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手抄书评展、“我的阅读书目”评展、读书笔记、作文评展等 。除此以外,每个班级还可自己办图书角、阅报栏 。发动学生集体订阅报纸,发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学生捐献图书 。这样,在学生中就不难形成爱书、读书、买书(用节省的零花钱)的良好风气 。
狠抓落实 。统一指导课外阅读的时间要落实,保证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对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作业量,增加阅读时间;检查落实,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使学生养成习惯;并且及时表扬先进,扩大影响 。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研究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研究型的教师是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只有我们全社会的努力,我们才有望开辟小学生阅读的新局面,我们才能有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促进自己的精神 .
- 希望你是人类经典读后感有感
- 黑客小说|2021年十大好看的黑客小说 最新黑客类小说排行榜
- 军犬|中国的军犬有哪种
- 最丑的动物|世界上最丑的十种鱼,最丑鱼类排行榜前十名
- 游泳最快的鱼|世界十大鱼类速度排名 世界十大游泳最快的鱼
- 梗犬|最著名的十大梗犬盘点,梗类犬有哪些
- 母猫|母猫有月经期嘛
-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 《家长教育学》读后感精选
- 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