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语言特点艺术特色各是什么他们两个相同吗( 八 )


时间进入70年代,1972年6月15日,联合国非殖民地特别委员会通过决议,向联大建议从殖民地名单中删去香港与澳门 。11月18日,第27届联大通过决议,批准了这一建议 。1978年的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
这个时候的国际形势,较之从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已开始被打破,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大为缓和,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重返联合国等国际环境的改善为中国实现统一大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同时,随着1997年日趋接近,"新界"租期渐近届满,香港的前途也渐成为各方注意力汇集的焦点 。英国希望了解中国方面对解决香港问题的态度意向 。在香港的中外投资者也开始筹划、猜测香港的未来 。
种种迹象表明,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趋成熟
1980年 1月16日,邓小平代表中央提出中国在80年代的三大任务,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 。其中,实现祖国统一这个任务的重要方面,就是收回香港与澳门的主权 。
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立场是很明确的:我们要收回的不仅仅是新界,而是整个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 。
而从英国的角度来说,新界是必须还给中国的,但由于新界占香港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2%,在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香港岛和九龙区离开新界根本不可能独立存在,这就迫使英国政府不能不从整体上认真对待中国提出收回全部香港地区的要求 。
中英双方的立场
从1979年起,英国不断派员前来中国,想摸中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底牌 。
港督麦里浩在这一年访华时,采取"侧面进攻"的方式,从商业事务的角度出发,要求中国领导人同意港英政府批出超越1997年6月的"新界"土地契约,并把"新界"地契原来的年限规定(1997年6月27日)改为本地契"在英国王管制此地区期间内有效",借以达到模糊"九七大限"的目的 。
但邓小平面告麦里浩,无论用什么措辞,延长地契年期,都必须避免涉及"英国管制问题" 。同年 9月,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宋之光答复当时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中国政府不同意英方的建议 。
之后,英方继续派遣高层人士如前首相卡拉汉、外交大臣毕力嘉、副外交大臣艾坚斯访华,了解中国对解决香港问题的态度,并谋求扩大双边关系,其积极性之高前所未有 。
1982年,英国前首相希思带着撒切尔夫人交付的重任来到中国 。见到邓小平后,希思明确提出希望知道中国对香港的态度 。
邓小平回答:"无论将来香港的政治地位如何,香港经济现状会维持不变,投资者大可放心 。"邓小平的话很含蓄,但是已经把中国政府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表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香港的主权必须收回 。至于在经济上,可维持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
希思进一步问道:"现在谈判是否有失仓促呢?" 邓小平回答:"不,我们有办经济特区的经验,我们有逐步好转的国际关系,是考虑解决香港问题的时候了 。"
中英第一阶段谈判
1982年9月23日,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两国围绕香港前途的谈判正式开始了 。这时候,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刚刚打胜了马岛战争,从阿根廷军队手中夺过两国争议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这一仗不仅打出了英国的威风,使世界对英国刮目相看,也大大提高了撒切尔夫人在国内的威望和国际上的影响 。英国首相与中国总理就香港问题举行会谈时,英国首相首先阐述英国立场,强调"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在国际法上仍然有效",只可通过协商加以修订,不可单方面予以废除 。她说,假如现在实行或宣布对香港治权做出重大改变,则港人信心大失,香港繁荣不保 。中国总理随后发言,拒绝了英国首相的主张,声明中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新界"租约届满之际收回整个香港地区,在恢复行使主权的前提下,中国将实行一系列特殊政策,包括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中国人管理,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等,以保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 。
撒切尔夫人同邓小平会晤时,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提议如果中国同意,1997年后由英国继续管制香港,她愿意"考虑向议会提议以令中国满意的方式处理整个主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