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全文( 三 )


《木兰诗》也像一切民歌一样,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 。它是明朗的、愉快的、健康的 。民歌的优良传统在《木兰诗》中得到很集中的体现 。可以说,《木兰诗》是劳动人民生活理想胜利的喜剧 。《木兰诗》的开头几句确是写木兰的忧虑,但这是真实地揭示了木兰那种“肠一日而九回”的精神状态,使人更深刻地体会到她的代父从军行为的难能可贵的正义性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从这里,我们体会到的是那种类似“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慷慨悲壮的意境和氛围;而这些,显然地正和那些“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描写一样,都是为了衬托木兰的慨然离家、战胜酷寒、“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那样的英雄气概的 。正是这些描写使我们特别鲜明地感受到木兰那种慷慨、悲壮、勇敢、坚毅的精神状态 。至于描写木兰回家时的快乐、热闹的场面,更不用说了 。高尔基说:“民谣是与悲观主义完全绝缘的 。”②鲁迅也说,民间文学是“刚健清新③”的 。这些意见,对于《木兰诗》来说,也是恰当的 。
①《灯下漫笔》,见《坟》 。
②《(这也是生活)……》,见《且介亭杂文末编》 。
①、②《苏联的文学》曹葆华泽 。
③《门外文谈》,见《且介亭杂文》 。
一、唧唧复唧唧
1.叹息声
“唧唧”是可以作为虫声的,然而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织何唧唧”才行 。现在通行各本却都作“唧唧复唧唧”,因此虫声的说法在本诗里就无根 。
以“唧唧”为机杼声,前人从来没有这种说法 。机杼声该作“轧轧”或“札札” 。《五灯会元》“妇摇机轧轧”和《古诗十九首》的“札札弄机杼”是其证 。
以“唧唧”为叹声,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张祜《捉搦歌》:“窗中女子声唧唧 。”孙樵《兴元新路记》:“朝廷有窃窃之议,道路有唧唧之叹 。”但有人觉得,“唧唧”不象叹息声 。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怀疑 。古汉语的叹词在声理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噫”、“猗”、“嘻”、“嘻”、“呜呼”、“于乎”、“吁”、“唉”、“吓”诸词,声音都比较高;另一类是“咨”、“嗞”、“赍咨”、“嗟”、“嗟嗟”、“啧啧”、“唧唧”诸词,声音都比较低 。后一类的字都是一声之转,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 。我们对于“咨”“嗟”是叹息声从无疑问,那末对于“唧唧”作叹息声也就用不着怀疑了 。
也有人认为第四句才说到叹息,而第一句就先说叹息的象声词“唧唧”,似乎文理不大顺 。实际上,先写“唧唧”的声音,而后叙述事实,加以说明,不但没有文理不顺之嫌,而且委婉曲折,意境极佳;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叹息声突出,才能创造高度的忧愁沉闷的气氛 。这就比解作机杼声的先说木兰织布很响,后来才停下机声,发出叹息,这样平铺直叙的写法高明得多 。以“不闻”与“惟闻”对照,“不闻”是根本听不到,不是忽然停了;“惟闻”底下才是所听到的唯一的声音 。所以“唧唧”不但不应解作明说了“不闻”的机杼声,就是解作虫声,也是跟“惟”字抵触的 。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跟下面的“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句法大致相同 。“不闻”底下是意念中的声音,“惟闻”“但闻”底下才是实际上的声音 。实际上的声音才用“唧唧”、“溅溅”、“啾啾”去形容它 。意念中的声音,是实际所“不闻”,就没有加以形容的必要了 。至于“溅溅”、“啾啾”,放在“黄河流水声”、“燕山胡骑声”下面,“唧唧”却放在“女叹息”前头,而且是隔了两句的前头,这就是前面说过的是有意把它突出,来创造气氛的 。
--鲍幼文《谈<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载《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
宋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中的《木兰诗》,这一句写作“唧唧何力力” 。按“力力”二字,历来作“叹息”解,例如晋明帝太宁年间童谣:“恻恻力力,放马南山 。”北朝乐府民歌《地驱乐歌辞》:“恻恻力力,念君无极 。”以后《古文苑》中的《木兰诗》这一句,编者将“唧唧”误以为促织叫声,改为“促织何唧唧”,是无根据的 。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