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全文( 五 )


这里的两个“旦辞”和“暮宿”,若照实算来,木兰辞乡别亲到达前线只不过两天的时间,这就与后文中“万里赴戎机”的“万里”矛盾了,两天怎么能行万里远呢?其实这些都是夸张 。前者是形容从征之紧迫,后者是形容征途之遥远,均不得落实了去算帐 。
--同上
八、策勋十二转
课本的注释是:“记功很多次 。策勋,记 功 。转,次的意思 。”这里把“勋”解释为“功”,“转”解释为“次”,是不对的 。
那么,“勋”和“转”在产生《木兰辞》的那个时代是指的什么呢?《旧唐书·职官志》指出:“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 。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 。”十分清楚,“勋”在北朝末期是表示战功等级的专用术语,在北朝末期和隋朝都是只具有战功才能获得勋级的赏赐,这就是所谓“本以酬战士”的意思 。“其后渐及朝流”则是指到了唐以后才以勋级赏赐文官 。隋在吏部分别设有“司勋侍郎”和“考功侍郎”,唐在吏部亦分别设有“司勋郎中”和“考功郎中” 。所谓“考功侍郎”的职守不是考核战功,而是对平时工作的审定 。据《通典》载,隋朝“考功侍郎”“考课之法有四: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另外还有“二十七最……”所有这些都不涉及战争 。而《新唐书·百官志》里对获得某一勋级需要在战争中作出何种努力都规定得十分详细 。可见,“勋”和“功”在当时都是各自有它特殊含义的 。
据此可知,“勋”只有解释为“战功”或者“军功”才是准确的 。
课本把“转”解释为“次”那就错得更远了 。我们先比较一下和产生《木兰辞》时代相同的人的一段话 。北周宇文邕在灭北齐以后,俘获了曾使他在河阴受挫的傅伏时有一段对话:周主“又问曰:‘前救河阴得何赏?’对曰:‘蒙一转,授特进、永昌郡公 。’”(《资治通鉴》卷173)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对“转”加的注是:“勋级曰转” 。所以,所谓“蒙一转”就是受到提高一级勋级的奖励 。非常清楚,“转”就是战功的等级 。当时每一勋级都有它的名称,比如北周就有“上开府仪同三司”等十一种勋级名称 。所以根据战功大小,一次不仅可以加一“转”(勋级一级),也可以加若干“转”,也就是一次提升若干级 。《北史·李穆传》就有“以穆劳同破邺城第一勋,加三转”的记载 。因此,“策勋十二转”并不是一次就对木兰记很多次功,而是确定木兰战功的勋级时,一下就提升很多级 。象这样讲,就和下一句“赏赐百千强“贯通一气了 。因为北朝确定战功时,往往伴随着实物和货币奖励,所以,提升了木兰的勋级,接着就给她物质奖励,然后才又升迁她的职务 。在南北朝那种踵得踵失时期,战争、武力是获取权力和财富的重要手段,所以战功成为物质利益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条件,那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诗中“策勋”以下四句可以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赏赐的实际程序 。
到了宋、元以后,“转”字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专指战功勋级的迁升引申为一般官职的提升和调动 。“迁转”之说,宋以后就大量出现了 。这种 词义的转移和北朝时期作为专门术语的含义之间是有着清晰可寻的演变痕迹的 。
北大编写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对“策勋”句的解释虽然比较正确,但它认为“军功加一等官爵也随升一等,谓之一转”的说法也是过于笼统和不够准确的 。据《新唐书·百官志序》载:唐的官制“大体皆沿隋故……其辨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 。而隋又从周制,根据《通典》的叙述来看,从北周到隋、唐是因袭一贯的 。因而唐代的“品”、“爵”、“勋”、“阶”显然是分属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当然存在着一定联系 。《唐六典》载:“凡勋十有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 。这里“上柱国”是勋级,“正二品”是“品”的级 。“品”是随着“勋”的升降而浮动的,但是,爵位却不是每个获得勋级的人都具有的 。因此,“勋”和“官(职守)爵(爵位)”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 。如果象《参考资料》的注释说得那样绝对,就不太妥当了 。假使不给该句附加“官爵”这一层意思,而只是简明扼要地指出:“勋”就是战功,“转”就是战功的等级,这样反倒更加一目了然、明白易懂些 。
--陈宜民《关于<木兰辞>的“勋”“转”辨疑》,载《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