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全文( 四 )


2.是起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 。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 。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 。《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 。“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象“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载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编者按:我们倾向第二说 。“唧唧复唧唧”同“敕敕何力力”一样,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有时除为了押韵之类原因外,同下文并没有什么意思上的关联 。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 。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皆是 。现代民歌仍有类似情况,如陕北《信天游》:“打碗碗花开就地红,为啥他富咱们穷?”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百灵子雀雀百灵子蛋,崔二爷家住死羊湾 。”等等 。但解为叹息声或虫声也能言之成理,很难断言孰是孰非 。
二、“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 。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 。这只能看作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 。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 是前后矛盾了吗?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三、“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 。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 。“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策勋十二转”只是言木兰记功次数之多,也不能理解为木兰被提升了十二次 。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
--同上
四、阿爷无大儿
“阿爷”一作“阿耶”,“耶”即“爷”字的省略,从“耶”声 。“阿”,今天解释为亲热的称呼,唐以前则多为对长者的尊称,例如南齐郁林王萧昭业称他的叔祖母庚氏为“阿婆”(《南齐书·郁林王纪》) 。
--窦虫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五、愿为市鞍马
有些词语系受习惯支配,在有的地方就不能照其本义来解释 。“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为”只是“愿”的意思,“为”只不过是一个习惯上的衬字 。如强把“愿为”解释作“愿意这样做”反而显得累赘 。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忆见寄》诗中“若为看去乱乡愁”的“若为”,就只是“若”的意思 。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编者按:所引杜诗中的“若为”应作“怎堪”解 。“为市”二字联读,作“市”解,似更佳 。
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古汉语中不但有“虚数”,还有“虚位”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 。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 。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 。古汉语中这种用法是常见的,如《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东、西、南、北”,《孔雀东南飞》中的“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的“左、右”等,这些方位词便都是“虚位” 。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 。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项习惯上的法则 。
--同上
七、“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也有的本子作“黑山头”)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