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新版)( 四 )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正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2]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3]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2]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孔子在河岸的源头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