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古诗词教研记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相互交流思想,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
在唐维伦组长的带领下,松山湖中心小学语文科组的老师们一路同行,他们走入文本,走进学生,走近同行,走向大师,迈进了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
第一幕:三羊开泰步不休
“水光对山色,潋滟对空蒙;晴对雨,好对奇” 。稚嫩的童音从教室里传出,回荡在松山湖的蓝天之下 。那是覃世柏老师和学生品析着《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对仗句 。他们置身于初晴后雨的西湖,走进对子歌,走进对仗诗句和春联:“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那是孙道明老师读唱吟舞教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读,用古诗平仄音调的规律诵读;唱,和着《阳关三叠》的旋律唱;吟,半读半叹,嗟叹之,咏歌之;舞,兴浓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师生一唱三叹,诗意盎然,情意融融,沉浸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那种清新空灵的意境中……
第三节课另有一番景象 。有时,学生五人一组,有的讲解,有的记录,有的倾听;有时,师生或对话交流,或书声朗朗 。这是唐维伦老师教学《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黑板上记着学生总结的学诗方法“初读,读通诗句;二读,理解诗意;再读,品悟诗情”及理解诗意的小窍门“三看,看注释、看插图、看上下文;二问,问同学、问老师;一查,查工具书” 。
三节古诗文教学观摩课,听课的老师及领导无不陶醉于诗情画意之中,回味良久,从心底里喊出一声“好”来!
古诗教学如此优雅,古文教学如何?高段教学如此美妙,中低段教学如何?此三人教学如此优秀,其他人教学如何?松山湖中心小学语文科组自此踏上古诗文课堂教学研究之路 。这是2006年11月 。
第二幕:曲径通幽上层楼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他们走入文本,与诗者对话,与作者谈心 。
诗歌的性质:从诗歌表现角度看,诗言志就是诗歌要表现的情感和志向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直接引发创作冲动、支配创作过程的就是“情” 。诗言志,志足而情生焉,情萌而气动焉 。
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是以诗人的情、意和客体的景、物为基本构成因素,是情、意、景、物的和谐统一,意境中的景物对象,表现着一定的感情 。
诗歌的教学,要知其意,入其境,悟其情 。
他们走进学生,与心灵相通,与兴趣相随 。
古诗文与现代语言有较大距离,如何让学生读通,读懂?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一种法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丰富想象,加强语感,积累语言……恰当的标高让学生品尝到古诗文的快乐,感受到古诗文的博大精深 。
他们走近同行,和远亲交流,和近邻切磋 。
在凤岗,执教:松山湖唐维伦,凤岗陈德斌 。他们感受文言文教学的激情与风趣 。在大朗,执教:松山湖覃世柏,大朗陈妙兰 。他们探讨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的方法 。
在寮步,执教:松山湖孙道明,寮步邹进 。他们研究低年段诗歌教学与写字教学的融合 。在佛山,广东省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观摩,孙道明老师执教《月是故乡明》,他们对话交流如何教学主题诵读课 。
他们走向大师,学前辈风范,学名家特色 。
请来老一辈名师支玉恒、徐善俊等,感受他们朴实的教法,机智的课堂 。亲临中生代名师孙双金的《走进李白》、丁慈矿老师的《李白与月亮》、王菘舟的《长相思》、朱文君老师《蜀鄙二僧》,品味诗意课堂……
第三幕:百鸟朝凤春意闹
人生自古伤离别 。离别是一种莫名的痛,离别是一种无奈的愁 。从演绎李白对孟浩然赴扬州的羡慕之情、不舍之情,到《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拓展送别情 。这是陈果老师执教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青年立志报国、中年战场杀敌、临终不忘统一 。以《诉衷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观大散关图有感》《示儿》为载体三说陆游,这是刘海龙老师带领学生《品读陆游》 。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品味知音之乐,深悟绝弦之痛,珍惜朋友之情 。
优雅些,再优雅些!一路走来,台上三位老师如此,孙路、黄燕、曹静、雷丽眉等课堂教学比武获奖老师如此,科组众多老师也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