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古诗词教研记录( 三 )


二、吟哦讽诵品诗韵,击节把玩赏诗意
古诗是中华文化之精华,中国文学之精品,每一首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精心架构的杰作,而且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有一种令人击节叫绝的精致之美,节奏之美、和谐之美,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回味无穷 。学习古诗时,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吟哦讽诵来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玩味品尝古诗的精妙风致,才能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欣赏到古诗中独有诗意,唤起他们读诗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诗意和运用古诗的能力 。比如,本人在教授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用凄美、伤感的语调吟咏出离别的感慨,人生的无奈,以及偏值春暮,倍加感怀的诗意,让学生品味出以“难”、“残”、“干”、“寒”的韵脚,显出一种疏密相间、悲泣交替、平仄相对、整齐匀称的节奏美、押韵美 。并根据古诗的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字数的均衡,句数的整齐,把古诗讽诵得琅琅上口,和谐优美 。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产生一种特有的乐感,让学生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抑扬顿挫的语感美 。同时,在反复吟哦讽诵中,学生还品味出古诗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美 。如李白诗句的浪漫豪迈,热情奔放,呈现出盛唐时期的宏大开阔气象;杜甫诗歌的工整严谨,悲苦郁抑,直面黑暗,体现出安史之乱后,晚唐的悲凉凄怆现实;还有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浅白,王维诗句的自然隐逸,温庭筠的婉约隽秀,柳宗元的峻峭清腴等等,显示出古代诗人不同的语言风格美 。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诗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都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感意境,学生只有不断吟哦,不断讽诵,不断把玩,不断品味,才能真切感受诗人的情感,欣赏到其中的诗意 。有时候,古诗的意境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反复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语境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字斟句酌地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感受诗中的情景和氛围,正确理解诗的内容背景,诗人内心世界,蕴涵的深刻哲理,再在吟哦中品味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内涵,最后引导他们反复把玩欣赏,丰富想象,进一步把握古诗的精髓和境界 。
三、情景交融进意境,激发共鸣悟诗情
 诗贵言志,诗贵言情 。诗人是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有热爱向往美好生活,有蕴涵深刻人生哲理;有激励后人努力向上,有胸怀豪情满腔热忱…… 。让学生领悟这些情感,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能陶冶心灵、丰富情感,有利于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有利于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诗人是“情动而辞发”,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这样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感受诗人的内心感受 。为此,老师自己先要融入诗人的情感中,把自己变做诗人,跟随诗人的脉动,用诗人的喜怒哀乐,把古诗的情感用语言、表情、手势、眼神、姿态表演出来 。如果古诗的意境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那么老师就要表现出一种高视阔步,睥睨一切的气概;如果古诗意境是高亢昂扬,情感激烈,那么老师就要迸发出一种亢奋激越,悲愤概然的情感;如果古诗涵蕴着清冷孤寂,忧郁惆怅,那么老师就要演绎出如泣如诉,寂寞忧怨的情绪;如果古诗透出是一派平和恬静,相映成趣的意境,那么老师自然要表现出从容雅致,悠然自得的样子,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情感随着老师演绎的诗情,感情也不断起伏,产生共鸣,古诗的讲授过程,必须是老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和互动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共鸣,师生产生互动,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使学生融入古诗的情感中,达到情景交融,人我皆忘的境界 。比如,我在讲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时,那天正好是实习老师即将离校最后一次听课,我就对学生说:今天是实习老师来我们班听最后一堂课了,以后他们就各奔前程,我们可能再没有机会相见,让我们在这里唱一首歌,来表达我们离别的感情 。紧接我用离别惆怅的情感和曲调唱起《长亭送别》这首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歌声一下子把依依难舍的离别气氛渲染出来,把学生们的情感完全被慑住了,不由自主随声附和,产生共鸣,曲终以后,大家都沉浸于离别的情感之中,学生都随之也导入了古诗的离别情感中,对这首诉说离别的古诗有了切身的感受,一下子让学生感悟到诗情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