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灿然诗词 读书有益人生诗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 苏轼《和董传留别》)
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 。(宋 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 。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明 杨继盛《言志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 刘过《书院》)
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宋 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
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 。恃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 。(明 杨循吉《题书橱》)
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 。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 。(清 刘岩《杂诗》)
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 。(清 汪莹《示儿》)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 韩愈《劝学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清 法式善《读书》)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东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 朱熹《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捻时 。(宋 刘过《书院》)
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 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明 宋应星《怜愚诗》)
诗词歌赋这是楼主写的吧?词中借用了很多现成的词句,表达情伤?失恋?
胭脂泪,离人醉,碧落黄昏雨,点点无归意 。倚栏望断天涯去,隔江烟柳,也为伤别离 。
月华如水,清秋染梦,觉来空枕无依 。三千弱水一瓢弃,不及相思潮来急 。风过处,流水惹落花,黯然东去 。
再送你一首,哭个够,慢慢就好了 。
黄灿然诗词 读书有益人生诗句

我们从古诗中受到什么样的启迪?读古诗词对我的几点启迪:
一、诗人形象
读古诗词给我的第一点启发竟然是来自古诗人本身的,这和我们所受的现代主义教育传统背道而驰:以前我们总是冷静地提醒自己,要把诗人和诗分开,诗本身是一个自足的主体,而诗人几乎是无足轻重的 。为什么古诗词令我迫近诗人本身?首先我想是因为在古诗中有一个强烈的诗人形象在突显着,它参与了诗歌本身,并成为了这首诗之所以能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力量 。
需要廓清的是,诗人形象不是那种故作姿态的为了公众对诗的关注或者为了自我对诗的沉湎而塑造的,一个符号化的波希米亚人或学究式等等的生活形象,它非关实质的人类表现,而是围绕诗歌本身建构的人格表现 。形象是立场,而不是姿态 。在那些优秀的古代诗歌的字里行间我总是能感受到一个诗人──也许可以说是一个灵魂站了出来,向我说话,向我呈现他那个人的整体──他的人格、气质、风骨,这些就是我说的形象 。
而这形象是走在诗之前引领、在诗之中结合并为下一首诗的充沛作着准备的,正所谓"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般自由完整地弥漫着 。我明白了前人常说的"要写好诗,先作好人"其真正的意义,这并非简单的道德教诲,而是指你本身要是一个饱满的、对自己的生活和艺术有相当充分的自知和自信的人,这里的"好"更多是指"完好"的好,而不是"好坏"的好,因为坏人也能写出好诗,虽然好诗并不追随坏人 。在"好人"的基础上,一首好诗自然有一股强大的人格之力贯穿、支撑其中 。
在古诗词中显现出独立自为的诗人形象的人太多了,以致好些诗一看就能看到诗人是谁,他的身影明明的在诗中站着──呈现他身影的不是技巧而已,而是个中的真气,且毋宁说,他的技巧就已是他形象的一部分 。在现代诗中能说有强烈形象的首推鲁迅、穆旦,当代有多多、海子、柏桦、西川、肖开愚等,当然最完整的是不自觉的成立了自己的诗人形象的海子 。反而另一些本应有强烈诗人形象的人,像郭沫若、冯至、何其芳、李金发以及后来的北岛,因其摇摆不定而使形象变得模糊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