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鉴赏pdf下载 西阁夜杜甫古诗鉴赏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
作品赏析
恍惚寒江暮①,透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②,楼静月侵门 。击柝可怜子③无衣何处村④ 。时危关百虑⑤,盗贼尔犹存 。
(上四夜景,下四感时 。首联,(,)
初夜景色,就江上言 。次联,夜中闻见,就山上言 。击柝无衣,皆离乱所致,故有盗贼之慨 。【黄注】夕阳渐隐,故曰恍惚 。白雾横拖,故曰透迤 。有一“虚”字,方见“落”字之妙 。有一“静”字,方见“侵”字之妙 。《杜臆》:“尔犹存”,尔字新异,是深憾语,亦是唤醒语 。)
①《老子》:“恍兮惚兮 。”②梁元帝诗:“山虚和铙管 。”贺若弼诗:“更鼓卧闻风落石 。”③《易》:“重门击柝 。④《诗》:“无衣无褐 。”⑤鲍照诗:“时危见臣节 。”《易》:“一致而百虑 。”
杜甫诗歌鉴赏, 要求800字左右——《剑门》鉴赏(诗略)——
剑门,在今四川剑阁县北 。据《大清一统志》:“四川保宁府:大剑山在剑州北二十五里 。其山削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携家眷从秦州同谷转徙成都时,途经此地,他惊叹于地势之险要,联想到由藩镇强大造成的安史之乱,意识到剑南之地容易被军阀负险自固、割据称雄,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
这首诗的开始八句,突兀而起,描写了作者初见剑门山那种惊愕的神态 。如此奇险、雄壮的大山,真是地造天设啊!山山相连环绕西南,山上的石头犄角都指向北方 。两崖高耸,仿佛墙壁,砌垒之状,宛如城郭 。只要有一个人怒而据守,即使百万人也莫敢近前!这些生动的描写,一方面是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描绘山势的雄奇、险要和壮伟,展现了壮阔宏大的气势,十分形象,使人如临其境 。杨伦说:“宋祁知成都至此,咏杜诗首四句,叹伏,以为实录 。”(《杜诗镜铨》)诗中用“险”字、“壮”字来形容剑门,全篇都从这二字生发开去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诗中采用了赋中有兴的手法,寄寓了深刻的政治思想 。尤其是“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二句,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浦起龙《读杜心解》说:“俱以地险易动立论”,“抱西南,见曲为彼护;角北向,见显与我敌 。
末欲铲叠嶂之根 。”诗人从险峻的山势中,已经清醒意识到,这样险要的地理环境,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随时都有脱离中央王朝,地方割据的危险 。“石角”,表面是写山,其实是象征那些居心叵测的地方军阀 。
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作者针对时事,抒发议论 。
诗人先写当前朝廷剥削百姓,珠玉等物日往中原,故蜀民穷困,以至岷山、峨眉山也为之气色凄怆 。其中“走”字系由《韩诗外传》中化用而来,卷六云:“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同由)主君好之也 。”这就委婉曲折地指出了唐王朝对四川人民的苛敛和搜刮,从而揭示了天下致敌之由 。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又从历史的角度抒发议论 。回想上古时代,四川未通中原,那时人们不分彼此,连鸡犬也是随便放的 。而夏商周之后,虽对远方实行怀柔政策,但其设官受贡,开了后世苛捐猛征之先,并且对跋扈之徒也逐渐失去了控制,致使地方军阀高视阔步,称王称霸,彼此互不相让,厮杀得难解难分 。这些议论,句句是说历史,而句句又联系着现实 。
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发动战争,割据祖国之人的强烈愤怒,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我要谴责天公,真想铲平这重山叠嶂;想到割据一方的事将来会不时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沉默无言了!这最后四句十分重要,是全诗的关键所在 。“罪真宰”、“铲叠嶂”云云,与篇首对险、壮的极力描写,遥相呼应,使上面的描写落到实处;“恐此复偶然”,又是对“并吞”、“割据”等议论的总结,并进一步表达了对今后形势的忧虑 。陈贻焮先生说:“诗人所虑者有二:一,剑门天险,利于军阀扼险割据,古已有之,今亦难保无虞;二,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若诛求太过,难免结怨生乱 。这也就是这首诗的主旨 。”(《杜甫评传》中卷)这深深的忧虑,使得全诗的结尾显得更为沉郁有力 。然而,作者在最后一句,却又有意宕开一笔,“临风默惆怅”,生动地画出了诗人欲言难言的形象,隐隐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给人以悠然意远之感 。诗歌突兀而起,经中间的转折变化,到最后的稍稍宕开,全诗象狂澜陡涨,腾挪跌宕百姓流转,把作者心潮变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领悟到雄奇阔大、苍茫浩远的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