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鉴赏pdf下载 西阁夜杜甫古诗鉴赏( 四 )


赏析三: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
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 。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 。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 。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 。因为它们来自“东吴” 。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 。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 。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杜甫,倦夜,诗歌鉴赏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 。好一个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 。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 。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上句扣竹,下句扣月 。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 。这已经是深夜了 。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如在目前 。表面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 。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 。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吐蕃传》) 。北方广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战祸,“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广德二年),自身虽未直接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他怎能不忧心如焚!“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 。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 。“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