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诗词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 , 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 , 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 , 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 。地名由来传说不一 , 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 , 占据此地 , 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 , 故名“宁古塔” 。
宁古塔有新旧2城 , 相距25千米 。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 , 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塔村 。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 。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 , 距今县城35千
米(今宁安东京城) 。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 , 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 。每年六月 , 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 , 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 。17世纪中叶 , 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 , 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 。康熙元年 , 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 。十五年 , 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 , 以副都统镇守此地 。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 , 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 。三十三年裁副都统 。宣统元年(1909) , 绥芬厅升为府 , 迁驻三岔口 , 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 。1913年改为县 。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治所在地 。
编辑本段地位
宁古塔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 , 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 。随着设厅 , 疆土逐渐减少 。作为国防重镇的宁古塔 , 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 , 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 , 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 , 因此宁古塔与盛京齐名 。宁古塔古城原在今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 , 清太宗皇太极建国号大清后 , 任命吴巴海为镇守宁古塔副都统 , 前后共有73任 。由于宁古塔处于边塞要冲 , 光绪九年(1883)另设钦差大臣一员 , 此员为吴大澄 , 是清末洋务派著名人物 。
编辑本段名字的由来
宁古塔为古地名 , 约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 , 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 , 乌苏里江以东 , 地靠日本海 , 旧属吉林管辖 。满语数之六为宁古 , 个为塔 , 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1] 。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努尔哈赤的六个伯叔公)曾居此地 , 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 , 简称宁古塔 。清人称其:“南瞻长白 , 北绕龙江 , 允边城之雄区 , 壮金汤之帝里 。”
编辑本段地理及历史
宁古塔常年冰封 。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 , 在辽东极北 , 去京七、八千里 。其地重冰积雪 , 非复世界 , 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3]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 , 自春初到四月中旬 , 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 , 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 , 八月中旬即下大雪 , 九月初河水尽冻 。雪才到地即成坚冰 , 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 , 若到了宁古塔 , 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4]宁古塔有新旧二城 , 新城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即宁安县城) , 旧城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旧街乡古城村 。《盛京通志》第三十一卷载:“宁古塔旧城 , 在海兰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内城) , 高丈余 , 周一里 , 东西各一门 。”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 , 有树林 , 名为觉罗 , 被视为努尔哈赤祖龙兴之地;此去至城东、北、西近城皆平原 , 遍植玫瑰 , 每至每年五月初盛开 , 一片花海 , 景致极为美丽怡人 。吴桭臣称“宁古山川土地 , 俱极肥饶 , 故物产之美 , 鲜食之外 , 虽山蔬野蓛 , 无不佳者 。皆无所属 , 任人自取 。”[5]方拱干称宁古风俗“臻无为之治”“道不拾遗物 , 物遗则拾之置于公 , 俟失者往认焉”[6] 。吴桭臣《宁古塔纪略》亦称:“大率信义为重 , 路不拾遗 , 颇有古风” 。杨宾在《宁古塔杂诗》上说:“石矶围平野 , 河流抱浅沙 。土城惟半壁 , 茅屋有千家 。泣月天边雁 , 悲风塞上笳 。老亲忠信在 , 不减住中华 。”[7]当地满族人采集花瓣 , 制作“玫瑰糖”及香水成为特产 。顺治三年(1646年) , 设奉天昂邦章京管辖东北地区 。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 , “命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礼统官兵驻防宁古塔 。”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改为宁古塔将军 , 康熙五年(1666年)迁建新城(今宁安市) 。康熙十五年(1676年) , 宁古塔将军移治吉林乌拉 , 以原吉林副都统移驻宁古塔 , 战略地位逐渐消失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 , 属吉林将军所管辖 , 主要作为牧场及流放囚犯的地方 , 例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 , 就被流放到此地 , 一说被处死于此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爆发丁酉科场案 , 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 。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明珠、徐干学、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 , 纳资赎归 , 前后历经23年 。张缙彦称 , “流徙来者 , 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 。”[8]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须将此地大部份割予沙俄 , 今归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所管 。俄罗斯远东的重要太平洋港口海参崴及纳霍德卡均处古代宁古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