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诗词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 六 )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 。尤其是第三句 , 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 , 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 。在具体写法上 , 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 , 是对比;以马概人 , 则又有所省略 。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 , 几于万口流传 。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 。”(《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 , 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 , 前军堕指雪花中 。”“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 , 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 , 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 。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 , 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 , 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 。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 , 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 , 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 , 旆影风翻见戍楼” 。从诗句本身说 , 首句写静 , 次句写动 , 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 。但“凭山”句将所出之“关” , 明白写成了山海关 , 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 , 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 , 故为本文所不取 。
徐兰是清代诗人
马前桃花马后雪的全文及解释“马前桃花马后雪 , 教人怎敢再回头?”——出自顾贞观、吴兆骞的故事 。作者和原文我也不知道 , 背景如下 , 诗意看完一下材料就知道了 。
[转载]《苏州杂志》2000年第3期
清代宁古塔与吴门流人吴兆骞

【宁古塔诗词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

丁继松
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 , 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 。据不完全统计 , 自清顺治以来 , 由获罪而被流放到宁古塔的著名人士有二、三十人 。传说 , 清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被处死后其妻流放于此 , 吕留良的孙子也被遣戍至此 。流人中官职最高的是明崇祯兵部尚书张缙彦、原广西巡抚陈洪明、曾当过御史的李棠等 。流人中还有一批举人、贡生、进士等高级知识分子 。其中名气最大的是被誉为"江左三凤"之一的吴门诗人吴兆骞 。
吴兆骞字汉槎 , 苏州吴江人 。他七岁读书 , 九岁时写出了数千字的《胆赋》 。青年时期即名声大振 。时人把他和陈其年、彭师度并称为"江左三凤" 。然而在一次科举考试中 , 命运之神却将这位江南才子抛入了苦难深渊 。
顺治十四年(1657年) , 吴兆骞乡试中举 , 这本是一件喜事 。不久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南闱科场案" , 主考官被处死 , 一大批考生受到牵连 。吴兆骞"为仇家所中" , 遭人陷害 , 含冤下狱 。最后查来查去结论竟是"审无情弊" , 但仍被发配到极边之地宁古塔 。一个生长在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江南才子 , 一下子来到"肤肉冻结 , 触物皆坠"的漠漠大荒 。生活的落差 , 环境的突变 , 心情的痛楚可想而知 。吴兆骞到宁古塔后身无分文 , 囊空如洗 , 生活极为贫困 。冬天 , 常常独坐柴门用斧头敲碎冰块煮稗(一种杂粮) , 聊以度日 。即使在这种境遇中 , 吴兆骞仍然坚持读书、创作诗词 。他与同被流放的张缙彦、姚其章、钱威等人还结成了北大荒第一个诗社"七子之会" 。不定期地互相酬唱 , 研讨诗词创作 , "分题角韵 , 月凡三集" 。这些流人的诗词在黑龙江文学史上曾占了一席之地 , 他为东北边陲地区诗词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 。
6年后 , 吴兆骞的妻子葛采真从吴江辗转数千里来到宁古塔 。妻子“携来二三婢仆 , 并小有资斧” , 使吴兆骞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
当时宁古塔“昂邦章京”巴海发现了吴兆骞的才华 , 这位满族将军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 , 聘请吴为衙门书记兼家庭教师 , 给他的两个儿子授读 。巴海礼贤下士 , 十分尊重吴兆骞 , “待师之礼甚隆 , 馆金三十两” , 冬天还赠裘衣以御风寒 。这对长期没有任何收入的吴兆骞来说 , 不啻雪中送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