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诗词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 五 )


宁古塔诗词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
为改变当地人“耕者绝少 , 弥望无庐舍”的状况 , 他们还积极传播中原地区先进耕作技术 , 并教人们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 , 覆以其皮(兽皮)” 。在自己家中设立学堂 , 以《五经》、《史记》、《汉书》、《李太白全集》作为教材 , 义务教书育人 。宁古塔将军巴海、请杨越到自己家中给两个儿子讲授汉学 , 后来还办起了龙城书院——宁古塔第一所官方学校 。
当流人来到宁古塔时 , 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 , 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倡满人耕而贾” 。时间推移 , 随着商贸的繁荣 , 宁古塔新城呈现出“商贩大集 , 南产珍货 , 十备六七 , 街市充溢 , 车轿照耀”的景象 。
苦寒绝地的山山水水和淳朴的风土民情 , 是流放在这里的人们难忘的 , 甚至吴兆骞南归以后 , 临终前念念不忘的 , 还是用宁古塔野蘑菇熬的汤 。
没想到 , 在严肃压抑的“发配宁古塔”背后 , 还有一碗热腾腾的蘑菇汤 。笔者想说的是 , 不论身在何处天堂和地狱 , 就在一念之间 , 播种什么 , 就会收获什么 。
宁古塔诗词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

“马前桃花马后雪”这一句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原诗】
出关①
清˙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
马后桃花马前雪 ,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 , 指居庸关 。②旆(pèi) , 旌旗 。
【试题解析】
(1)诗的前两句 , 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 , 士卒何心肯逗留” , 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
答案: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 , 景物描写鲜明生动 , 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 , 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答案: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 , 描写生动 , 对比鲜明 。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 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
【鉴赏】(陈志明):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 。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 , 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 , 随安郡王出塞 , 由居庸关至归化城 。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 。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 , 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
前两句 , 有版本“将军此去必封侯 , 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 , 此据诗意补出 。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 。“封侯” , 从字面说 , 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 , 则是指驰骋疆场 , 功业有成 。前两句意思是说 , 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 , 这对于士卒说来 , 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 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 , 因而急于奔赴边地 , 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
后两句 , 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 。“出”字原缺 , 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 。“马后桃花” , 意谓关内正当春天 , 温暖美好;“马前雪” , 是说关外犹是冬日 , 严寒可怖 。因而 , 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 , 在临出关的刹那 , 却不禁犹豫了起来 , 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 。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 , 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 , 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 , 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 , 士卒一往无前 , 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 , 又难免生出柔情 , 回头顾盼 。诗中的主人公 , 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 , 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 。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 , 两种对立的感情 , 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