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诗词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 四 )


其实 , 清代东北地区的流放地很多 , 最初 , 犯人被遣戍沈阳、尚阳堡 , 后来到吉林乌拉、宁古塔 , 最后又到黑龙江瑷珲、齐齐哈尔等地 , 离帝都是越来越远 。宁古塔虽然位于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 是清皇族的老家 。但是可别忘了 , 宁古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地处边陲 , 环境恶劣 。宁古塔地区 , 很适合进行“重新做人”的改造 , 更像是一座人间地狱 , 猛兽出没 , 凶多吉少 。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 , 自春初到四月中旬 , 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 , 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 , 八月中旬即下大雪 , 九月初河水尽冻 。雪才到地即成坚冰 , 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 , 若到了宁古塔 , 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更重要的是 , 那里一直在清政权掌控中 。而且“禁边令”的颁布 , 使得关外被牢牢控制 。把不放心的政治人物流放到一个放心的地方去 , 这也许是中国历代当权者共同遵循的一个规则 。顺治年间 , 中国其他的地域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 , 南方没有被完全控制 , 那更何谈西北了 , 所以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东北 。随着清朝中后期俄国的疯狂扩张 , 让犯人们戍守边疆 , 防范沙俄的侵扰 , 也成了一个重要原因 。
文化的播撒
余秋雨先生说:“然而东北这块土地 , 为什么总是显得坦坦荡荡而不遮遮盖盖?为什么没有多少丰厚的历史却快速进入到一个开化的状态?至少有一部分 , 来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贵 。”
历数中国古代的刑罚 , 粗算起来可以分为肉体伤害、杀戮和流放三种了 , 刑罚之残酷不用多数 , 流放更像是一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 从紫禁城走到宁古塔 , 不死也成半个残废了 , 其中很多人在去之前就已经自杀 , 颇有点听天由命的意味 。记载中遣戍宁古塔的流人 , 能生还的极少 , 大部分都客死该地 。在彰显皇权的威严下 , 生命显得无足轻重 。长痛不如短痛还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 我想犯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选择 。
宁古塔诗词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
罪犯冒着饥渴冻伤和野兽的风险来到了宁古塔 , 不仅要开荒种地 , 修桥筑路 , 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 , 而且还要忍饥挨饿 , 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 , 沦为家奴 , 接受风沙洗涤 , 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 。以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决心 。
他们当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 , 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 , 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 , 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属、诗人吴兆骞等等 。
历尽人生的浩劫 , 生活进入常态 , 文化意识顽强复苏之后 , 这片相对蛮荒的土地便有了人文的色彩和真理的力量 。
不自由中的自由
流人到宁古塔各旗 , 都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 。流人可以不当差 , 不纳粮 , 生活困难时 , 还能得到救济 。
“流人”初到之时 , 虽有文才在身 , 但不会耕作 , 又无生存之道 , 意气消沉 。但是沉下心以后 , 他们又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 开馆收徒 , 教书育人 。加之宁古塔的官吏及当地百姓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 。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与交结为友好 , 这些“流人”常常成为官吏们的座上客 , 经常陪宴、陪饮 。
又要搬出这个诗人吴兆骞 , 他每当将军、副都统有重要差事 , 如巡边、作战、进京朝见出行之前 , 吴兆骞都在现场做诗相赠 。他出了一本《秋笳集》 , 集录了许多诗词如《陪诸公饮巴大将军宅》、《奉送大将军安部海东》、《送阿佐领奉使黑斤》 , 等等 。
宁古塔诗词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
而文人们还可经常相聚 , 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 , 时而相聚饮酒赋诗 , 时而又寻密探幽 , 登临山水 。他们撰写游记 , 诗词来记录山川风土人情 , 还为当地名胜命名 。吴兆骞、张缙彦在新城西门外的鸡陵山下发现了泉水 , 张缙彦为之命名“泼雪泉” , 并请来石匠在泉水崖壁上题词刻字 。游西山 , 探访东山白石崖 , 到东京城(渤海上京城)去寻访古迹 。将流离的痛苦撇到一边 , 寄情于山水之间 , 这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