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高中诗词鉴赏 谁能告诉我几个在高考中出现的苏轼诗词鉴赏题( 六 )


(2)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3分 。(只有“愁绪”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3)两点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视分析程度也可给6分 。
九.[参考答案]
(1)(2分)五言律诗(答“近体诗”也得1分);依依不舍(或感伤) 。
(2)(4分)围绕“雨”字,写细雨湿帆,帆湿而重 。以叠音词“漠漠”的无声来写船行的缓慢;归鸟入雨,飞行而迟,以叠音词“冥冥”写雨中归鸟的模糊迷蒙,这帆重鸟迟的客观景物全然是打上诗人主观感情烙印的物象,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
十.参考答案:(1)洋溢于整组词的,是对于江南的赞美之情和忆恋(怀恋)之情 。
(2)可以整组词为对象 。①三首词各以问句结尾,层层深入 。第一首泛忆江南,第二首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杭州景色,第三首回忆苏州往事,以三个问句结尾,形式上构成反复,内容上层层深入,从而表达了作者内心炽烈的情感 。②三首词各自独立,又构成整体 。各首词之间,通过句式、内容、结构的相似而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整体 。在组词中,这种艺术技巧很高明 。
也可以一首词为对象 。①写景善于着色 。春天百花盛开,经阳光照射,显得更红 。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在上面,更显得波光粼粼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色调明朗 。②善于炼字 。如“寻”字用得好 。碧空明月,月光中的山寺,寺中的桂子,婆娑月影,一切都很美 。着一“寻”字,则一切景物都通过主人公的心灵而变成有情之物,诗中有人,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③写景动静结合 。再如这一句从动态的“寻”观静态的景,下一句以静态的“看”观动态的静,动静相生,含蕴无穷 。④善用比喻 。如“红胜火”、“绿如蓝”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春光的明媚与活力 。以“醉”字形容“芙蓉”,又以“醉芙蓉”形容“吴娃”的美丽,比喻更为贴切,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⑤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如第一首泛写江南春景,第二首描写杭州月夜之景和钱塘潮,都在写景中融注了对江南强烈的怀念之情 。(其它答案能自圆其说就可给分,如扣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分析等 。)
高中古诗词鉴赏“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
“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
苏东坡的诗词鉴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是全宋词中一首千古传诵的咏史佳作 。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 。首三句,仿佛是远景扫描,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风流人物 。次三句,铺陈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 。“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处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只是借“赤壁”之名咏写古事,抒发感叹 。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了下片对周瑜的追怀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 。想当年,年轻的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他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倜傥风流;他又是那样的富有谋略,谈笑之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 。周瑜少年有为,在年轻的时候便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 。这是让诗人无限感伤的原因所在 。“多情应笑我”始,自我伤感之意由此可见 。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失望之余,词人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因而结尾二句归结为词人深沉而又颇多消极的慨叹 。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词人只有举杯对月,自浇心中愁绪 。这首词在吊古的基础上伤今,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 。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 。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4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