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高中诗词鉴赏 谁能告诉我几个在高考中出现的苏轼诗词鉴赏题( 三 )


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诗的大意说:春回大地,面对着春天的景色,引起我无限春愁,这春愁无涯无际,难以排遣,勉强观望山景,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 。想起惊心动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
6、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
鉴赏: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 。“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 。“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 。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 。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 。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 。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 。可怜者,可爱也 。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 。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
7、春行即兴
唐代: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鉴赏: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 。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 。”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
8、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代: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鉴赏:这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 。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沙上祭祖,满身的泥土尘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乱,诗人感慨以这样行色匆匆的方式回乡祭祖,那是让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 。
9、夕阳楼
唐代: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
鉴赏:这首诗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艺术的手法来诠释心中的愁绪和感慨,读起来沉郁真挚,依稀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楼独立、孤鸿飞翔的画面 。李商隐用他生动的笔墨,既写出了夕阳楼的真实风景,也尽情倾诉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
10、春晚
宋代: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 。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
鉴赏:这首诗前四句选用依依的杨柳、飞舞的蝴蝶、飘落的花瓣、掠水的燕子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 。后四句,诗人由晚春之景联想到人生,惆怅不已 。第三联,不仅写出了诗人笃重友情,要与朋友一起欣赏这美景,而且以“笑语”反衬“惊”,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心灵震动之强烈 。最后一联,诗人感慨生命的短促 。晚春是一季之终结,斜晖是一日之终止,倚杖于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满了寂寥哀伤之情 。结尾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
苏轼高中诗词鉴赏 谁能告诉我几个在高考中出现的苏轼诗词鉴赏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