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七 )


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 , 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 。
柳永发展了词体 , 留存二百多首词 , 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 , 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 , 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 , 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
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 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 , 词风真率明朗 , 语言自然流畅 , 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
他上承敦煌曲 , 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 , 下开金元曲 。
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 , 旖旎近情 , 富于音乐美 。
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 , 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 , 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 , 有《乐章集》 。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 , 连儿子、侄子都是 。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 , 景佑元年(1034年) , 才赐进士出身 , 是时已是年近半百 。
词作极佳 , 流传甚广 。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
描写羁旅穷愁的 , 如《雨霖铃》、《八声甘州》 , 以严肃的态度 , 唱出不忍的离别 , 难收的归思 , 极富感染力 。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 。
51岁时 , 柳永终于及第 , 去过福建 , 留有《煮海歌》 , 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
短短两年仕途 , 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 , 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 。
可惜由于性格原因 , 他屡遭排贬 , 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 , 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 , 秋伤风景的偏好 。
柳永常以宋玉自比 , 对此 , 不与置评 。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 , 死时一贫如洗 , 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 , 每年清明节 , 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 , 并相沿成习 , 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
柳家世代做官 。
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 , 希望能传承家业 , 官至公卿 。
学成之后 , 他就到汴京应试 , 准备大展鸿图 , 在政治上一试身手 。
不料 , 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 , 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 , 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 , 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了脑后 , 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 , 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 , 而且还把他的风流生活写进词里: “近日来 , 陡把狂心牵系 。
罗绮丛中 , 笙歌筵上 , 有个人人可意 。
”“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 。
便携手 , 眷恋香衾绣被 。
”(《长寿乐》)当然 , 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 , 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 , 自信“艺足才高” , “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 , 没把考试当回事 , 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 。
他曾经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说 , 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 , 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 。
不料事与愿违 , 放榜时名落孙山 。
他沮丧愤激之余 , 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 , 宣称“忍把浮名 , 换了浅斟低唱” 。
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 , 我不做官 , 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 , 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正是“才子词人 , 自是白衣卿相” 。
表面上看 , 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 , 很有点叛逆精神 。
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 , 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 , 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 , 拟拼休 。
是非莫挂心头 。
”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 , 时会高志须酬” 。
因此 , 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 , 就重整旗鼓 , 再战科场 。
仁宗初年的再试 , 考试成绩本已过关 , 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 , 上达宸听 。
等到临轩放榜时 , 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 , 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 , 就把他给黜落了 , 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 , 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再度的失败 , 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 , 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 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 , 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 。